現年44歲的楊洪全是高縣沙河鎮石河村人,短短三年的時間,返鄉創業的他便從村里的閑置農田中“挖”出了一條致富大道。如今村里不少農田都被楊洪全承包下來養殖泥鰍,年收入約在30萬左右。
外出考察 回鄉創業
此前,楊洪全一直在外地打工,為了方便照顧家里的孩子和老人,2013年,楊洪全萌生出回鄉創業的想法。“小時候,我們田里的野生泥鰍就很多,以前也經常會到田里挖泥鰍,只是現在野生泥鰍逐漸減少,但市場上對泥鰍的供求量卻依然很大,就尋思著能不能利用家里的農田搞泥鰍養殖。”
據楊洪全介紹,在決定嘗試養殖泥鰍后他曾先后到江浙、重慶、內江、樂山等地考察,學習他們的養殖經驗、技術等,“經過不斷的考察,我發現泥鰍不僅適應能力強,養殖方法簡單易上手,且投資不大,養殖效益很高,而其中臺灣泥鰍的生長速度快,大約每三個月就能進行出售,因此我便決定養殖試試。”
2014年,楊洪全從樂山買了30萬只幼苗開始了自己的回鄉創業之路,“因為從小就和泥鰍打交道,對泥鰍的生活習性也比較了解,加上泥鰍的適應能力很強,村里的環境也很適合泥鰍的生長,一開始也比較順利。”
積累經驗 用心鉆研
但好景不長,不久后,楊洪全的泥鰍開始大批量死亡,“經過仔細觀察,我發現大部分泥鰍肚子朝上漂浮于水面,腹部鼓脹,精神萎靡,根據他們的癥狀我在網上查閱了很多相關資料并請教了有關專家,終于發現他們的病根——腸炎。”找到了病根當然就是對癥下藥,楊洪全表示,引起腸炎的原因有很多,飼料投喂過多、飼料變質、天氣變化等都可能引發腸炎。經過這次教訓,楊洪全在養殖過程中都會積極注意預防泥鰍的各種疾病。
楊洪全表示,第一年他進了兩次種苗,發現種苗不但存活率低且忙活了一年幾乎沒什么利潤,這讓楊洪全萌生出自己研究泥鰍種苗繁育的想法。“2015年,我查閱了很多資料,發現泥鰍產卵后會吃掉自己產出的卵,因此半人工繁育的成活率很低,我便決定做實驗進行人工繁殖。”
“我們把泥鰍的卵子和精子在短時間內同時擠入事先清洗干凈的盆內攪拌使之混勻,待充分受精后,加入清水,漂洗干凈,將受精卵均勻地撒在經過消毒的魚巢上,放入人工孵化設備中進行孵化,實驗成功后我們開始進行大規模繁殖。”據楊洪全介紹,自他探索出人工繁殖后,他的泥鰍養殖也漸漸步入正軌。
帶動村民 發展生態養殖
“目前我養的泥鰍主要銷往成都、重慶等地,且都是供不應求的狀態。同時我也希望能帶動周邊的百姓共同養殖泥鰍,把產量做大,力爭滿足市場需求,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楊洪全說。隨著楊洪全的養殖慢慢步入正軌,也有不少村民也前來向他學習經驗,楊洪全都會毫不保留地將自己累積的經驗傳授給他們,并帶他們參觀自己的養殖基地,耐心地為他們進行指導,提供種苗。
同鎮的村民王樹林表示,2015年看到楊洪全的泥鰍養殖逐漸步入正軌,便上門請教楊洪全相關經驗,楊洪全也毫不吝嗇的與他分享。“目前,我自己養殖的泥鰍有一畝多,不用投入太多精力,也比較好養活。”
據楊洪全介紹,下一步他準備將泥鰍養殖轉變為生態養殖,“飼料養殖和生態養殖的泥鰍在口感上會有很大的差別,現在我們正在研究如何有效培育微生物,如果能夠大規模培育微生物打造生態化泥鰍養殖,相信也能將泥鰍打造成為村里的特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