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河南省正陽縣彭橋鄉何莊村牧原蔬菜種植基地的幾百畝薺菜郁郁青青,長勢喜人。何莊村貧困戶張明友正在田頭和前來幫扶他管理薺菜的村黨支部書記胡忠斌談論著薺菜的長勢,他掰指頭算著經濟賬,喜悅之情洋溢在臉上。“俺種的這3畝地,種了一茬上海青和一茬包菜。如果薺菜能照這個勢頭兒長下去,收入個兩三萬元是不成問題的!”他說。
定準方向:黨建引領出實招
為推進精準扶貧工作,正陽縣整合出黨組織引領、黨員示范、龍頭公司帶動、合作社支撐、貧困戶受益的整體工作思路,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模范先鋒作用,黨員部率先發展產業致富,示范帶動和幫扶貧困戶脫貧致富,實現農業創新、貧困戶脫貧和農民增收。
彭橋鄉緊密聯系當地的招商企業牧原公司、古耕農業公司和青青蔬菜公司,充分依托三大企業的種植、養殖優勢,鏈接全鄉379戶貧困戶發展產業種植,主打高效、綠色、有機品牌,促進產業化經營和精準扶貧的有效連接,精準制定鄉“黨委+公司+基地+合作社+黨員+貧困戶”的發展模式,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把黨員凝聚在產業鏈上,把貧困戶帶到產業鏈上,讓老百姓富在產業鏈上,實現黨組織、企業和農民群眾的互利共贏。
“2016年我作為支部黨員,帶頭種了5畝薺菜和其他蔬菜,有了古耕企業做后盾,種植、銷售一體化,一年下來可收入四五萬元,也是給群眾蹚蹚路,帶個好頭!”胡忠斌介紹說,目前何莊幾名村干部和6名黨員率先帶頭發展產業種植,并幫帶有20戶貧困戶依托古耕企業發展種植薺菜有100多畝,加入產業種植的貧困戶不僅每戶都享有3000元的到戶增收扶貧資金,還可以在古耕企業的幫扶下,統一供種、統一管理、統一回收,實現了產銷一體化,農戶增收有保障。
“有了鄉村干部給俺指的好門路,村里黨員幫帶,俺今年脫貧有信心!”45歲的張明友對加入古耕企業種植綠色蔬菜滿懷信心。
選好產業:有機蔬菜助脫貧
張明友家里因病和孩子上學花盡了家里的所有積蓄,是何莊村出了名的貧困戶。為幫帶其一家人脫貧,村里讓張明友家庭加入古耕科技公司發展綠色有機蔬菜種植,還讓其享受到了3000元的到戶增收扶貧資金,由古耕企業統一提供種子、管理技術和銷售,種植薺菜和其他綠色蔬菜。
“帶領貧困戶加入古耕種植合作社,發展規模產業種植,讓群眾種植、產銷有保障,可以解決貧困戶長遠發展和增收致富的問題!”胡忠斌說,何莊村發展綠色有機蔬菜種植,供產銷有保障,加入產業種植的貧困戶每年每畝有機蔬菜可收入上萬元。以薺菜為例,每年10月至第二年4月,可種兩茬,每畝一茬可產4000斤薺菜,古耕公司以不低于1元的價格回收,每畝薺菜可凈賺利潤5000元。再加上4-6月可種植上海青,8-10月可種植包菜,每畝都可收獲蔬菜七八千斤,所有蔬菜可由古耕公司訂單回收。
“俺在青青蔬菜種植基地務工,不僅可以照顧到家,每月還可以有2000多元的收入,并且年底還有3000元的分紅,俺對脫貧很有信心!”彭橋鄉大劉村貧困戶陳小想對這樣的精準扶貧很是滿意。全村貧困農戶除了在種植基地務工收入外,還可以統一在年底有不低于3000元的效益分紅,走出了精準幫扶、貧困戶穩定收入和發展蔬菜種植助脫貧的好路子。
目前,依托古耕、牧原企業,彭橋鄉已發展帶動群眾種植薺菜850畝,2016年牧原、古耕、青青蔬菜公司安置貧困人員務工近1000人次。以彭橋鄉為示范帶動點,正陽縣已在熊寨、蘭青、袁寨等6個鄉鎮帶動發展有機蔬菜產業種植4000多畝,產業扶貧規模進一步擴大。
“下一步的扶貧工作打算就是要借力3個龍頭企業,帶動黨員、合作社和貧困戶抱團流轉土地,擴大有機蔬菜種植面積,壯大產業種植,真正讓產業種植成為彭橋鄉農業發展的有力支撐!”正陽縣相關負責人劉嬡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