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山東:大豆突圍應選良種 成規模

   日期:2016-11-03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153    評論:0    

  目前山東省夏大豆收獲已經結束,共收獲面積247.5萬畝。作為種植大豆的傳統強省,山東大豆種植面積由2000年的687萬畝減少到去年的300萬畝左右。大豆產業如何突圍?

  機械化程度低、農戶興趣低

  山東省大豆主要種植在青島的膠南市(現屬黃島區),泰安的東平縣,濟寧的嘉祥縣和梁山縣,菏澤的牡丹區、東明縣和鄄城縣等。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我省大豆種植面積227.47萬畝,總產38.4萬噸。大豆加工能力占全國20%以上,居全國第一位。

  不過,由于山東省大豆多種植在干旱少雨的瘠薄地、山坡地或地邊地頭,農田基礎設施薄弱,抗災減災能力差,產量水平不高。且管理較為粗放,自留種比例較高,機械化程度低,高產優質品種和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難以得到及時推廣和應用。

  農戶種植積極性不高也是大豆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種大豆一畝地兩三百斤,還得挑豆苗,很麻煩。而玉米一畝地一千多斤,種收都有機械,怎么算還是種玉米實惠。”嘉祥縣金屯鎮高莊村村民高成說出了村民的想法。

  省農業專家顧問團農經分團副團長劉同理認為,山東省大豆生產邊緣化,與農民種植大豆享受不到良種補貼、糧食直補等優惠政策有很大關系。此外,商品化和市場化程度不高也導致雜糧生產經濟效益偏低,最終致使農戶種植積極性不高。

  除了內憂,還有外患。2015年山東省大豆進口依賴度高達80%,在進口大豆的低價沖擊下,大豆產業面臨嚴峻形勢,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良種大豆收益高出玉米一倍

  今年,嘉祥縣老僧堂鎮瑞祥社區種糧大戶邵作安的135畝承包地全部種植了大豆。10月21日,他告訴:“今年的大豆每畝產量超過500斤,八成以豆種的價格出售,毛收入14萬多元,純收入有10萬多元。”

  不種玉米、種大豆,關鍵是邵作安有了產量高、效益高的好豆種。“這兩年種的大豆是‘齊黃34’高產優質新品種。這個品種的大豆比種玉米強多了。”

  嘉祥縣梁寶寺鎮石林村農民郭茂先有著同樣的感受,他承包的60多畝土地也全部種植了“齊黃34”。他算了一筆細賬:“目前玉米的價格是每斤7毛多,每畝以高產1000斤來算,除去400元左右的成本,每畝收益也就300多元。大豆每斤價格是1.9元,每畝產500斤,每畝可收入950元,除去200元的成本,能剩700多元,比玉米高了一倍多。”

  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徐冉建議,種植大豆時,除了選擇高產優質抗逆的品種,還要盡量實現規模化種植,便于機械化播種、收獲和大豆產品銷售。

  今年農業部提出了“調減玉米,增加大豆”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方案,重點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提出到2020年大豆種植面積增加到1.4億畝。

  山東省今年也提出恢復大豆種植大省的地位。目前山東省進口大豆多以轉基因大豆為主,主要用于榨油,而非轉基因食用大豆仍有很大的市場需求。

  在需求和政策的雙重利好下,山東省大豆產業發展迎來新機遇。我省正著力推進大豆高產示范片基地和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建設,開展精深產品加工和市場營銷體系建設工程,通過轉方式調結構,全面提升大豆產業的生產供給能力、加工增值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