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山東河南等省秋糧豐收已成定局

   日期:2014-10-27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79    評論:0    
  河南省滑縣留固鎮程新莊村萬畝示范方推行晚收技術的玉米大田。專家介紹,剝皮晾曬晚收的玉米,每遲一天收,每畝可增加玉米產量10公斤。
 
  秋意正濃,萬里田疇,盡鋪秋糧豐收畫卷。據農業部農情調度,山東、河南等省秋糧豐收已成定局。初步測產,山東省秋糧面積5547.5萬畝,比上年增加117萬畝,增2.1%;總產469.76億斤,比上年增加8億斤,增1.7%。
 
  曾經一度,旱情吃緊,威脅著華北平原的秋糧生產;曾經一度,蚜蟲螟蟲,咬食著華北平原秋糧豐收的基礎……金燦燦的玉米在訴說,當真是“牛馬年,好種田”,華北平原收獲又一個豐收的年景。
 
  大田枕著水渠睡覺,旱澇不愁
 
  “真的沒想到,今年居然有這么一個大豐收!”在山東省臨邑縣國寨村的玉米地頭,被譽為“德州糧王”的種糧大戶張新耀難以掩飾內心的喜悅。
 
  怎么個大豐收?張新耀指著眼前的這片玉米大田:“就這塊田,縣上農業部門剛剛測過產,單產在1200斤以上呢!”
 
  今年的旱情不比尋常,從春到秋一直在旱,這是臨邑氣象史上幾十年來都沒有的大旱,也難怪農民兄弟都在為秋收捏著一把汗。臨邑縣副縣長陳光春說著,張新耀插話:“看到大田都咧嘴了,能不擔心嗎?”
 
  為啥還能取得大豐收?小農水派上了大用場。近年來,臨邑縣狠下功夫打通莊稼喊渴的“最后一公里”。2012年在全縣啟動了掃除灌排死角的小農水工程項目。今年7月,臨邑“2013—2015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示范縣”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項目總投資2412萬元,新建小型提水泵站14座、涵72座,清淤溝渠56.3公里,新建生產公路26公里,埋設管道129公里,建成高標準輸水灌溉面積2.3萬畝。采用了土壤墑情監測、無人監控、自動報警等6項新技術,基本實現了灌溉信息化。
 
  小農水工程到位后,臨邑縣的農田灌溉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全縣有效灌溉面積達到70.1萬畝,節水灌溉面積達到41萬畝,年節約灌溉用水1.2億立方米,全縣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了12個百分點,年均增產3880萬公斤,農民增收4038元。
 
  水利工程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大旱之年,水利對莊稼的保障作用在河南省滑縣再一次得到印證。
 
  滑縣耕地195萬畝,常年種植糧食270萬畝以上,總產27億斤,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人口大縣、糧食大縣,素有“豫北糧倉”之美譽,是中國小麥第一縣、河南省第一產糧大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十一連冠”。
 
  多年未遇的旱情,讓滑縣變得十分揪心。1963年以降,滑縣糧食生產就沒有遇到過如此大旱。由于滑縣一直高度重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最終,旱情也沒能把我們怎么樣。”縣長陳忠十分感慨。
 
  自2012年始,滑縣規劃了高標準糧田萬畝方33個、千畝方38個、百畝方10個,規劃面積155萬畝,綜合統籌土地治理、水利灌排、田間道路、林網防護、電力配套等工程項目,集中建設,農田基礎設施得到了完善,全縣機井保有量達3.6萬余眼,有效灌溉面積達156.06萬畝。
 
  “大田枕著水渠睡覺,旱澇不愁呀!”陳忠說,面對今年秋季特大干旱,滑縣超前謀劃、科學應對,打贏了秋糧抗旱保豐收攻堅戰,測產又是大豐收。
 
  良種良法,種出了“噸糧田”
 
  農業科技對糧食豐收究竟有多大作用?臨邑縣翟家鎮孫漢服村的萬畝示范方著實讓人佩服得緊。
 
  “有了‘一增四改’,莊稼就是不一樣。”村支書孫豐忠帶著記者來到這個示范方。“猜猜這塊試驗田的玉米產量是多少?縣農業局來測產,單產就是1800斤到1900斤。俺們這些打莊戶的,過去想都不敢想這個產量啊!”
 
  什么叫“一增四改”?翟家鎮農技站站長齊寶平給記者說起了這夏玉米的“豐收經”——適當增加種植密度,改種耐密型品種,改套種為直播,改粗放施肥為配方施肥,改人工作業為機械化作業。
 
  老孫趕緊讓記者查勘一下玉米種植的密度。嗬!玉米的莖幾乎根根都要挨上了。齊寶平說:“這個試驗田每畝種植5400株,單產高并不奇怪。農民大田種植一般是4200—4400株,今年全縣大田測產的情況是單產1219斤。據齊寶平講,農業部推行的夏玉米適當晚收技術在翟家鎮也看到了成效。從10月初開始,每推遲一天收,每畝可增產10公斤。
 
  抬頭看地塊的招牌,原來這是農業部糧食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目標是每萬畝小麥平均單產650公斤,每萬畝玉米平均單產850公斤。老孫算了一下產量賬:“小麥加上玉米,俺們早已經實現了噸良田了,但離這個牌子上的目標還有距離。”
 
  如果說良法是莊稼豐收的訣竅,那么良種就是豐收的鑰匙。記者在山東省臨邑縣、汶上縣和河南省蘭考縣采訪時發現,農民普遍喜歡的玉米種子為抗倒伏、高產的“登海605”和“鄭單958”,這些品種用實實在在的產量,回報著農民的喜愛。
 
  依托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滑豐種業公司,滑縣聘請中國工程院程順和院士和國家玉米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張世煌研究員擔任專家,成立院士專家工作站,開展種子研究。結果,滑縣良種推廣力度不斷加大,全縣以“浚單”系列、“滑玉”系列、“鄭單958”為主的玉米良種覆蓋率達到100%。
 
  科技為糧食豐收插上了飛翔的翅膀。今年秋糧生產期間,滑縣聘請國家小麥專家組副組長郭天財、河南省玉米專家組組長李潮海等15名知名專家組建了專家服務團,為糧食生產出謀劃策,排疑解難。專家組和技術指導員累計下鄉指導4000余人次,受訓群眾達40余萬人次,這對全面奪取今年秋糧豐產豐收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據調查,滑縣今年秋糧種植面積108.6萬畝,預計平均單產1250.6斤,較上年增長186.6斤,增17.5%,預計總產13.58億斤,較上年增長2.46億斤,增22.12%。其中,種植玉米104.7萬畝,預計平均單產1256.48斤,總產13.16億斤。面積、單產、總產有望再創歷史新高。
 
  新型經營主體攜手農民,“包圓”秋收
 
  華北平原一望無際的豐收背后,活躍著農村新型經營主體。正是單戶、聯戶、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這些新型經營主體的擔綱,才演繹出一個又一個豐收佳話。
 
  發展農村新型經營主體,推動了糧食生產,改變著農民命運。賈維濤,在山東省汶上縣是一個“有頭有臉”的農民。因為,他的經歷,幾乎是所有的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過程:曾經是單戶,又發展成聯戶、大戶,并且是一個家庭農場和合作社的頭頭,靠著流轉來的1700畝耕地,現在他經營糧食生產,每年有100萬以上的凈收入。
 
  單戶始終是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經營主體,如今的單戶已經不是以前的單戶了。滑縣白道口鎮西河京村民黃國興,在農技人員的引路中,自己也愛上了農技,通過增加玉米種植密度,引種“隆平206”,今年實現單產1300斤。在糧食生產過程中,他從使蠻力到使巧力,從靠經驗到靠科技,成長成一個新型職業農民。
 
  聯戶、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都在現代農業生產中脈動著新的內涵。臨邑縣通過種糧大戶結盟,糧食生產再上新臺階。目前,臨邑百畝以上的種糧大戶47戶,種植面積近20萬畝,大戶結盟后,實現了更好地集約化生產。流轉了3000畝耕地的德平鎮農民魏德東是“全國種糧大戶”,他說:“由于10多個種糧大戶聯合起來,再大的糧食訂單咱也敢接了。”
 
  工商資本紛至沓來。在河南省蘭考縣,晉開集團蘭考現代生態農牧園去年一次性流轉了9500畝耕地,流轉來的耕地主要種植玉米和小麥,按1000斤小麥的產量計算的流轉價格是1118元,國家糧食直補直接補給農戶,除了流轉土地的收入外,農民還可以選擇到農牧園來打工,再掙一份收入。
 
  農村改革為發展現代農業、促進糧食生產創造了新的條件。
 
  華北平原阡陌縱橫的大地上,寫滿了豐收,詮釋著農村改革新氣象。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