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底上市,銷售到10月初,不到兩個月時間,七八個品種的葡萄基本銷售一空,賣了有7000多箱,共7萬多斤……”節后不久,蔣喬街道喬家門社區的東山希望家庭農場主李軍盤算起他的“致富賬”,“扣除投入的人工、材料等成本,這一季凈收益約20多萬。”
近年來,該社區內有不少人放棄從事耕種,選擇外出打工、自主創業等相對“來錢快”的方式謀生。看到不少土地閑置,在外從事物流行業的李軍,5年前毅然放棄大好的創業前景,一心回鄉撲向了種植養殖行業,辦起了家庭農場。近兩年,農場的經營越來越好,他一下打響了名頭,成了社區有名的“創業明星”。
李軍的家庭農場總占地41畝,現種植有白蘿紗、魏可、陽光玫瑰等中晚熟品種葡萄約30畝,集果品種植、魚禽養殖、農事采摘等經營方式為一體,年產值達70多萬元,帶動周邊村民就業15人。據該社區黨總支副書記李榮盛介紹,家庭農場的建立,也是該社區將扶持村民創業與轉變土地經營方式有機結合的一次嘗試。2011年他們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將東山范圍內的一些村民閑置不用的邊角坡地進行整合用于農場建設經營,而承包經營者每年以每畝1200元給予村民補償,實現了雙方的互利共贏。
“今年賣得最火的是陽光玫瑰和魏可這兩個品種,特別是陽光玫瑰,很受消費者青睞,每畝的產值就有5萬多元。”李軍笑著說,“歐美雜交的葡萄品種,不光口感好,平時也很好打理。這其中多虧了市、區農委的關心,安排專家給予了從引種、育苗、施肥、枝條修剪等全過程的技術支持。”
為了將葡萄園經營好,李軍不僅自己帶頭學,還常帶著員工一同去外地“取經”,聽取觀摩相關農業專家的專題授課和田間指導。他指著架設在葡萄園里的排水涵管和防雨大棚說,“這些都是學習的成果,通過避雨栽培和田間排水系統改造,園內葡萄的產量和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以高品質打開了市場銷路。”
今年,為拓寬銷售渠道和市場,李軍瞄準了“互聯網+電商”的銷售模式,與該區的農先生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合作,依托該公司的網上平臺銷售的葡萄就達1萬多斤。
“幾年來,農場的建設投入也有100多萬元了,但我覺得很值,一是發現自己是真心喜歡干這行,二是這里是我土生土長的地方。”對于葡萄園今后的發展,李軍很有信心,“農場內又新開辟了近10畝土地用于高收益葡萄新品種的種植,加上前幾年種下的小樹陸續長成結果,預計到2018年,農場葡萄年產量將達十萬斤,年銷售突破百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