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明出生于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的一個小山村,地處鄂西北的湖北口是一個集“老、少、邊、山、窮”于一體的高寒鄉鎮,同時還是革命老區。
今年27歲的王賢明,是湖北口回族鄉虎坪村便民牛羊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5年前從部隊退伍后,他放棄了在大城市發展的機會,回到老家當起“羊倌”,走上了創業之路。
王賢明的創業之路一開始并不順利,首先遭到了父親王考清的強烈反對。在王考清看來,養羊風險太大,又臟又累,沒有什么前途。相比之下,他更希望兒子能繼續留在部隊當兵。
為了得到父親的支持,沒有一點養殖技術的王賢明購買了大量專業書籍開始自學。與此同時,他還撰寫了養殖計劃和可行性分析報告。
不僅如此,王賢明還通過市場調研,了解到家鄉的馬頭山羊養殖歷史悠久。馬頭山羊因肉質肥美在市場上廣受歡迎。但一直以來村民都是通過最原始的方式出售,產品附加價值不大,銷售收入一直停滯不前。在王賢明看來,養殖馬頭山羊的發展前景很大。
按照王賢明的計劃,先搞循環生態養殖,然后形成“合作社+農戶+公司”的養殖模式,最后形成牛羊肉產品深加工產業鏈……
這一連串的專業“動作”一下打動了多年從事采礦行業的王考清。得到父親資金支持后,王賢明開始了修路、架電線、挖窖蓄水、蓋羊欄、購買種羊等一系列工作。
羊圈建好后,王賢明一次性購買了30只種羊,并把買來的種羊分為兩組,每組15只。一組采用傳統的放養模式,另一組則采用圈養模式。“我想知道究竟哪一種養殖方法更好。”王賢明嘿嘿一笑。
為了做這個實驗,王賢明沒少吃苦頭,每天早上9點準時把羊趕到山上,傍晚時分再把羊群趕回羊圈;有一次上山放羊,不小心滑了一跤,把左胳膊摔斷了。
通過3個月的試驗,王賢明發現“圈養+放養”養出來的羊體質好、抗病能力強、長得快、出欄率高。試驗成功后,王賢明立即購買100只馬頭山羊的種母羊,開始規模化養殖;當年年底就出欄馬頭山羊130只,獲得銷售收入15萬元。
“養羊賺錢后,不少村民主動找上門來學習技術,希望能與我一起干。”王賢明開始萌生開辦合作社的想法。2013年6月,王賢明和10戶農民聯合組建了便民養殖合作社。
為了擴大規模,王賢明為加盟合作社的養殖戶制定了一條合作方式:當時市場上毛羊的價格是6元/公斤,不管市場價格怎樣波動,都按7元/公斤收購,并提供養羊技術和種羊。
期盼能跟著王賢明走上致富之路的村民對這樣的合作方式并不看好,“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來,這買賣風險太大,價格的高低肯定要看市場啊”。
然而在村民們的質疑聲中,王賢明的生意越發紅火。不過,2013年8月發生的一件事,差點讓王賢明的合作社“解體”。
那天一大早,王賢明和平常一樣走進羊圈投喂食料。剛一進羊圈,王賢明立刻發現幾只羊出現了異樣,有的眼睛紅腫,有的口吐白沫,還有的肚子鼓脹。沒過多久,有10只羊病死,合作社損失了兩萬多元。
“社員們開始議論我能否養好羊。”王賢明內心充滿委屈,為了重新贏得村民的信任,王賢明開始對病羊的糞便進行檢測,通過查閱資料及向相關畜牧專家請教,得出的結論是,不科學的喂食方法導致羊群死亡。栽了一個大跟頭的王賢明開始在科學喂養方式上下苦功,通過以“圈養為主、放養為輔、運動為重”的養殖模式,合作社的羊越長越好。
為了打開市場,王賢明又投入40萬元建立了一個羊肉加工廠。并通過互聯網加實體經營的方式慢慢占領市場。沒過多久,王賢明的便民養殖合作社就發展社員115戶,年出欄肉羊3000只,黃牛200頭,實現產值680萬元。
現在,退伍兵王賢明在養羊的“羊”光大道上越走越遠,把鄖西的馬頭山羊推向全國市場成為了他的下一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