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拖了兩車蘿卜,一車辣椒”,9月22日,在普定猴場鄉煤沖村李林聲的蔬菜種植園里,李林聲剛剛拉走三車蔬菜。
李林聲種植有100畝蘿卜,30畝辣椒,眼下正值收獲的季節,平均每天他要賣出蘿卜6300斤,辣椒1200斤,毛收入11000多元。從栽種到采摘,他平均每天需要勞動力5人次,一季下來累計使用勞動力450人次。“我們這些工人都是村里的,年紀大了,出去打工人家不要,就在村里幫他種蘿卜,活不重,每天還能得到80塊我,還能在家照顧孫子讀書。”50多歲的王阿姨笑呵呵地說。
像李林生這樣的蔬菜種植大戶,該鄉共有10戶,種植蔬菜800余畝,種植一季累計用工5000余人次。在大戶的帶動下,有60余戶貧困戶也參與到蔬菜種植的大軍中來,發展展蔬菜種植200多畝。當前,綠色食品已經成為市場的主導。猴場鄉生態環境良好,氣候高寒,農作物生長周期相對較長,造成傳統農作物長得慢、產量低的現實情況。然而,也因為這些自然環境因素,使得該鄉的農產品品質較高,深受市市場的歡迎。結合這些因素,該鄉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本著因地制宜的理念,以發展生態產業為主導向,將蔬菜種植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渠道之一。全鄉共種植蔬菜1000多畝。蔬菜的暢銷,鼓舞了廣大群眾的種植勢氣,激發了大家的種植熱情。目前,大戶們正忙著擴大種植規模,很多散戶也參與到了蔬菜的種植行業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