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紅蓮型新不育系珞紅3A與超級稻珞優8號的選育和利用”項目,獲得2013年度湖北省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目前,珞優8號已推廣至2136萬畝,增產稻谷10.68億公斤,獲得直接經濟效益6.292億元人民幣,為農業生產增加經濟效益42.71億元。
紅蓮型雜交水稻是目前世界上三大雜交水稻品系之一,另有野敗型(以袁隆平為代表)和BT型(即轉基因型)。上世紀70年代初,武漢大學以海南紅芒野生稻為母本、蓮塘早為父本,雜交和回交育成紅蓮型雜交水稻。1997年,成功選育出紅蓮優6號,珞優8號、粵優9號等新組合。
紅蓮型細胞質是中國雜交水稻的重要種質資源。武漢大學利用多種育種手段,選育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紅蓮型新不育系珞紅3A與恢復系8108,并配組出超級稻新組合珞優8號。珞優8號是湖北省首個中稻超級稻品種,是湖北近十年來唯一的國家主導中稻品種。該品種通過多點生產示范結合配套高產栽培等方式,構建完善的產、銷、推網絡。珞優8號促進了農民增收,減少環境污染,經濟效益明顯。珞優8號的推廣豐富了雜交水稻類型,進一步提升雜交稻國際影響力。
珞優8號實現了高產優質、穩產廣適、耐高溫、氮肥高效利用和種子生產高效的高水平集成;與中國首個超級稻品種兩優培九相比,綜合性狀得到顯著提高。該品種于2006年通過湖北省品種審定,2007年通過國家品種審定,2009年獲得中國農業部超級稻認定。2010年至2013年,被農業部列為長江流域主導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