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的這些蔬菜都供不應求,種菜勁頭足了,脫貧更有信心了。”9月5日,宜章縣關溪鄉石窩塘村4組農田里,正在采摘茄子的貧困戶余林華高興地說。
石窩塘村屬石漠化地區,是該縣84個重點貧困村之一,全村總人口1333人,貧困人口43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2戶200人。去年,該縣衛計局駐村幫扶工作隊和鄉黨委政府根據該村實際情況,制定了種養結合的脫貧之路,并成立了“石窩塘村眾磊種植專業合作社”,從人力、物力、財力、智力等方面向建檔立卡的計生貧困戶傾斜。
該村通過“村委會+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1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參加了合作社,流轉土地200余畝種植蔬菜,其中辣椒30畝、甜玉米70畝、南瓜80畝、茄子35畝,目前茄子正大量上市。
蔬菜銷售問題,該村早早謀劃了“訂單農業”方式,與廣東客商簽訂銷售訂單,確保農戶增產增收。“以前主要是在外做些零工,現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既掙到了錢又照顧到了家人。”該村1組的貧困戶呂秋塘感激地說。他家里有5口人,其中3個殘疾人。
合作社成立以來,共帶動當地30余名村民就業,貧困戶占了一大半。“按照每天60元的工資計算的話,平均下來每人每年光工資就能拿到5000元左右。”計生貧困戶余林華跟我們算了一筆賬。
蔬菜合作社預計今年總產值達20余萬元,純利潤可達12余萬元,將于9月底進行成立后第一次分紅。該村人均純收入已由2014年的2356元增加至2015年的2850元,預計今年人均純收入可突破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