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桃里找到“致富經”
“我家今年的獼猴桃產值可超過5萬元,收購價達到了20元錢一公斤,還不愁銷路,這都得益于陸主任啊!”青龍鎮覃家村村民劉永林看著豐收的獼猴桃欣喜地說。
劉永林口中的“陸主任”,是覃家村的村主任陸正能。從2008年他擔任計生專干到2011年任村主任至今,他任勞任怨,始終把帶領群眾致富當成自己的頭等大事。
以前的覃家村,村民的生活來源還是以低效率耕種和外出打工為主,村莊發展面貌、村民發展觀念落后。如何發展產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是陸正能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決定種植獼猴桃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陸正能說,幾年前,他就從網上、電視上了解到獼猴桃是特色水果中的“新寵”,產量高、市場穩、效益好。2011年,陸正能先后到湖北建始、山東、陜西等地考察獼猴桃的建園、水肥管理、掛果和適應氣候等。
據果農介紹,紅陽獼猴桃是世界上的名優獼猴桃品種之一,果實味道鮮甜,產量都優于一般品種,且耐貯藏。其最大特點就是果實橫切后,果肉呈放射狀鮮紅色,猶如紅太陽,十分美觀,深受市場青睞。在了解到獼猴桃有著良好市場前景后,決定2011年下半年在全村引進紅陽獼猴桃優良品種,實施標準化、規模化發展。
碩果飄香鼓脹“錢袋子”
“對于習慣了種莊稼的村民來說,種植獼猴桃根本無法吸引他們的興趣。”項目選定后,陸正能跑遍村里,到農戶家“游說”,宣講獼猴桃產業發展的好處、思路和辦法,發動全村老百姓一起栽種。
為了給村里的貧困戶樹立脫貧致富榜樣,2011年,他帶頭種植了20畝紅心獼猴桃,2014年投產后收入24000余元,2015年收入40000余元。第三年,成片的獼猴桃掛果了,一上市便銷售一空,村民的積極性高漲起來。
開始,村民并不樂意:“從來沒種過獼猴桃,不會種不說,3年掛果的周期長,到時收益如何都是未知數。”針對村民的顧慮,陸正能組織他們到外地參觀考察其他獼猴桃種植基地,了解獼猴桃的經濟效益,學習種植經驗。考慮到獼猴桃需要3年才能掛果,生長周期較長,2013年,該鄉成立了英能獼猴桃專業合作社,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技術、信息、農產品的銷售、運輸等服務,通過“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實行統一品種、統一播種、統一生產、統一標準、統一病蟲防治等,進一步幫助村民拓寬脫貧致富渠道。
有了政策的扶持,村民們看到陸正能種植的獼猴桃效益越來越好,也先后利用自家土地跟著種植起來。“村主任都帶頭種獼猴桃了,大家還怕什么。說真的,種獼猴桃比傳統農業種植劃算得多,我現在是‘吃了秤砣鐵了心’,明年要將種植面積擴展4畝,脫貧致富輕輕松松。”村民劉永林告訴記者,以前陸主任動員他們種植獼猴桃的時候他還老是和他對著干,覺得靠種獼猴桃脫貧致富都是‘扯蛋’,現在想來覺得自己當時真的是目光短淺,還好和陸主任出去考察了決定試種,不然真錯過了這么好的致富門路。
據劉永林介紹,他從2013年開始種了4畝獼猴桃,到2015年初期掛果,產了1000多斤果子,按照市場價格20元/斤,除去肥料,人工費,一年純收入2萬多元。“我就是因為去年種植獼猴桃后脫貧,今年樹大果多,等10月果子成熟后,收入增加3.4萬不成問題。”劉永林致富信心十足。
看到獼猴桃第一年掛果就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效益,其他群眾也按捺不住,目前,覃家村現已有285戶村民種植獼猴桃,種植面積2000余畝,主要品種為黃金和紅心兩類,今年預計收入200萬元以上。獼猴桃產業已經成為覃家村群眾致富奔小康的搖錢樹。
種植獼猴桃也是個“過細活、技術活”,要精心管理才能獲得好收成。陸正能是一個勤勞、有責任心的人。自迷上獼猴桃后,他長期善于鉆研,掌握了修枝、施肥、防治病蟲害和疏花疏果等一系列的豐產技術,儼然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獼猴桃土專家。在獼猴桃種植初期,村里請來專業農技師講課,他也手把手教村民如何種植,幫助村民解決技術問題。
“發展產業,帶動地方經濟增長,最終目的是為了讓群眾過上好日子。”陸正能說,自獼猴桃示范種植成功掛果后,該鎮把發展獼猴桃產業當做發展特色效益農業的重要突破口和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抓手,通過無償給群眾發放種苗和肥料等惠民措施,鼓勵群眾擴大種植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