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養殖場里,糞便處理是個大難題。如果糞便處理不當,周邊往往是臭氣熏天,影響附近居民生產生活。在密云區高嶺鎮四合村劉克云的養殖場里,她不用為糞便處理發愁,通過采用循環種養經濟,曾經難以處理的糞便,在她這里變成了一塊寶。
初見劉克云,她剛從蔬菜大棚里出來,因為熱摘掉了帽子后,記者注意到,50歲出頭的她頭上已有了明顯的白發。這20年來,為了家里養的近千頭豬,她可沒少費心思。1996年,劉克云開始以養豬為業。因為養殖場靠近村路,產生的糞便就堆在路邊。“村里有不少種地的,誰家用糞作肥就來這兒推一點,還有的會賣給一些游商。”劉克云說,起初,對于糞便的處理并沒有在意,只是每到夏天,糞便招來的蚊蠅,給她帶來了不小的麻煩。“有時處理不及時,散發的臭味熏得附近村民很難受。幾乎每年夏天,我都要買不少驅趕蚊蠅的藥和花露水送給大伙兒。”劉克云說,驅趕治標不治本,如何才能徹底解決糞便堆積的問題,她琢磨了好久。
隨著村里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村里的環境水平不斷提高,盡快解決養殖產生的糞便問題便成了劉克云的主要任務。看著各類報道中有機蔬果業的興盛,劉克云想著是否可以加入種植產業,糞便作為天然有機肥料,既得到了利用,還擴大了規模,增加了收益。2011年,劉克云成立了綠豐生態種植專業合作社,建起了蔬菜大棚,種植西葫蘆、西紅柿等蔬菜。養殖產生的糞便經過發酵成為蔬菜的營養肥,一些殘次的蔬菜也可以作為養殖的飼料。就這樣,不僅省去了每年2萬余元的肥料和部分飼料錢,周邊的環境也有了極大的改善。
通過采用循環種養經濟,曾經難以處理的糞便,在劉克云這里變成了一塊寶。村莊環境改善了許多,還有20多名村民在合作社找到了工作。今年,合作社種植的蔬菜已獲批為有機蔬菜,種植品種也增加了葡萄、茄子、芹菜等10多種果蔬,種植規模也擴展到23個大棚,20余畝土地,每棟大棚約有1.5萬元的收入,社員也從開始的5戶增加到了150戶。劉克云看著合作社的規模在不斷擴大,周邊的環境不斷改善,動力十足。“接下來,我們將著力發展精品有機蔬菜,讓更多的人知道四合村的綠豐品牌。”劉克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