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鳳橋鎮新民村永興家庭農場基地的大門,農場主楊永興正在給新采摘來的甜瓜裝箱。“貼了我們‘永興農場’商標的甜瓜,拉到嘉興水果市場上絕對不愁賣,12度的甜度是甜瓜里的精品。”說起自家的產品,楊永興的口吻里透露著些許驕傲。
隨著今年最后一批甜瓜被運出農場,楊永興算起了上半年的收成。“4月剛上市的時候,我的甜瓜能賣到10多元一斤,現在價格稍微低點,不過一畝收入一萬三四千元錢不成問題。”
三年前,剛面臨轉產轉業時的楊永興多少有點猶豫不決。時光回轉到2013年,那時的楊永興還是村里的生豬養殖大戶,1000多平方米的豬舍,年出欄肉豬可達3000多頭。然而“散、小、多、密”的養殖特點,很快讓村民感受到了環境之“傷”。楊永興清楚地記得,“家門口的潘家浜一到夏天就臭氣熏天,散戶家里的病死小豬還會偷偷往河里扔……”于是,生豬減量提質、保護生態環境被擺到了重要位置。
“拆是要拆,但養了十幾年豬,拆完之后,快50歲的人又能干點啥?”得知楊永興的疑惑,區、鎮、村三級干部連番上門,不僅向他介紹轉產轉業的優惠政策,還為他實實在在找到了創業新路子和創業合伙人。
“農民的根還是在田間地頭,精品瓜果的規模種植確實挺有前景。”對未來有了規劃,2013年下半年,楊永興成為村里第一批自主拆除違章豬舍的農戶。之后,在區、鎮、村干部的協助下,他順利流轉了村里60畝土地,并注冊成立了嘉興市南湖區鳳橋鎮永興家庭農場,準備在新天地間大展拳腳。
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在瓜果種植上屬于“門外漢”的楊永興,很快遇到了發展瓶頸。資金缺乏和技術不足成為他擴大規模種植過程中的兩大“攔路虎”。好在當地政府的轉產扶植政策為他的田頭帶來了一場“及時雨”。2014年,楊永興投入90多萬元搭建的鋼管大棚獲得了20多萬元的補助。鎮里還為他牽線搭橋,找來了嘉善的種植行家董大紅技術入股,為種出精品出謀劃策。
楊永興在轉產后的第一年就迎來了大豐收,當年收獲的瓜果為楊永興帶來了100余萬元的銷售收入。“想不到一年便可回本,還能有20來萬的盈余。”可喜的成績,讓楊永興再度堅定了精品瓜果種植的決心。
這兩年,楊永興再次流轉了村里20畝土地,使農場的規模擴大至80畝,共搭建了70個設施大棚。在甜瓜種植的基礎上,他還摸索著哈密瓜等其他瓜果的種植技巧。“6月收完甜瓜,7月就開始翻耕種哈密瓜了,每畝還能再收個5000元。”楊永興邊盤算著下半年的收益邊向記者道出了心聲,“其實只要收入不減,讓周圍環境變好我們當然是最高興的,現在潘家浜里又有魚在游了,空氣都比三年前清新了不少。”
鳳橋鎮相關負責人介紹,像楊永興這樣轉產轉業的典型在鳳橋鎮還有不少,他們“二次創業”的成功也為農民轉產增收樹立了榜樣、堅定了信心。目前,該鎮注冊成立的家庭農場已達50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