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鄰北京的涿州市,一直把蔬菜種植作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來抓,致力于打造京城的“菜園子”。2010年9月,該市被河北省確定為首批蔬菜產業示范縣和環首都綠色經濟圈綠色有機蔬菜生產基地。
涿州市農業局長徐慶元介紹,通過探索和實踐“企業投資建設、土地整建制流轉,農場化運行管理”的蔬菜產業模式,目前涿州市已經形成京南最大的企業化經營綠色蔬菜生產基地。
據悉,今年上半年,涿州市瓜菜總產77萬噸。目前全市每天僅供應北京的蔬菜數量就在3萬斤以上,年供應量超過1000萬斤。
粗放型農業變身
汪雅君是涿州市高官莊鎮崔莊村農民,全家5口人,原來有9畝多耕地,種植玉米、小麥等傳統農作物。2011年,她和村里的近200戶農民一起,把自家的土地以每年每畝1000元的價格全部流轉給高官莊鎮蔬菜標準園。
記者在高官莊鎮了解到,高官莊千畝蔬菜園區于2011年3月份開始動工籌建,實現流轉土地1200畝,涉及到小張莊、崔莊和智軍莊三個村。
涿州市農業局副主任科員劉彥峰表示,把土地流轉與蔬菜產業發展有機結合,把零散小地塊合成大片區,使農村土地分散耕種的方式轉為企業化經營方式,讓一家一戶的農業生產轉型為資金、土地等優勢資源高度集中的現代農業。
“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把吸引大企業集團投資建設蔬菜標準園作為發展‘農場經濟’核心之舉。”徐慶元認為,實現土地整建制流轉,資金是前提。
在探索和實踐“農場經濟”模式蔬菜產業發展之路中,涿州市重點圍繞土地流轉、招商引資、蔬菜標準園建設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
秋收時節,記者來到位于涿州市義和莊鄉河北惠友三興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蔬菜標準園里,一座座白色蔬菜大棚整齊排列,棚外的電子屏幕實時顯示室內的空氣溫度等氣象要素,大棚里員工忙著育苗、換茬、定植……
負責人張先生介紹,惠友三興作為涿州市第一個企業投資的設施蔬菜標準園,集蔬菜生產、集約化育苗、加工配送、對接北京銷售等于一體,產品供應京客隆超市等北京市場。目前已經投入3000萬元,建成了600畝的蔬菜標準園。
惠友三興蔬菜標準園僅是涿州市在發展“農場經濟”中的蔬菜產業基地代表之一。
在“農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涿州市一手抓政策扶持,通過出臺全方位獎勵措施進行政策引導,從土地流轉、棚室建設、基礎設施、貸款貼息等9個方面給予支持;一手抓資本運作,通過盤活社會資源,引入民間資本,吸引大企業大集團投資建設蔬菜標準園,激發企業主體廣泛參與和自主投入的積極性,使靠天吃飯的粗放型農業變成旱澇保收的高效農業,推動蔬菜產業做大做強。
農民轉為產業工人
涿州市高官莊鎮小張莊的張平如曾經是一名瓦工,常年在北京工地打工。目前他是高官莊蔬菜產業園的一名工人。
自從把自家的4畝半土地通過土地流轉租給高官莊鎮蔬菜標準園區后,他不僅就近在園區上了班,還當上了組長。
張平如介紹,把耕地租給園區4畝半。每年除了能收入4500元的租費,自己每月在蔬菜園的工資也將近2000元。
什么是“農場經濟”?徐慶元告訴記者,涿州市依靠龍頭企業的帶動,將蔬菜種植規模化、標準化、高端化,采取工業化管理模式。這就是涿州“農場經濟”發展模式。
“‘農場經濟’模式使我們鄉120多名農民轉變成產業化工人到蔬菜園打工。”涿州市義和莊鄉副鄉長張海江介紹,在土地流轉過程中,農民委托村委會代為流轉,由村委會和農民簽訂土地租賃合同,每畝1000元,一次性付清五年的地租,每五年按百分之十遞增。然后,村委會與企業簽訂土地流轉合同。村民把土地流轉出去之后可以到園區務工,當產業化工人。
高官莊鎮黨委書記秦國華告訴記者,耕地成功流轉,一方面可以避免小規模分散經營的弊端,有利于改造傳統農業,促進現代化農業發展。再有,蔬菜標準園的建成使附近農村的農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適應了農民就業形式的新變化。
“加快土地流轉,促進規模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趨勢。”徐慶元介紹,涿州市把推動土地流轉、盤活土地資源作為蔬菜標準園建設的基礎,一方面使農民擺脫土地的束縛,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一方面逐步實現農民向產業化工人轉變,以“不離土、不離鄉”的方式就近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
據悉,目前涿州市通過土地流轉、發展“農場經濟”,已經使5000多名農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轉變成產業化工人。
推廣綠色標準化生產技術
十月,秋高氣爽。
一大早,涿州市農業局技術人員就來到位于涿州市義和莊鄉的葉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公司負責人一起查看溫室里最新應用的太陽能光伏殺蟲燈,并為他們作現場技術指導。
在蔬菜種植基地,葉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曄指著太陽能光伏殺蟲燈介紹,太陽能光伏殺蟲燈全部采用太陽能供電,殺蟲燈中間的燈管發紫外光,吸附蟲子;外邊的裝置帶電,電殺蟲子。這樣的除蟲方式避免了農藥污染。
涿州市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主任劉偉告訴記者,為了促進涿州市現代農業的發展,涿州推廣了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為主的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有效地降低了化肥、農藥等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推廣綠色標準化生產技術,科技支撐是第一位的。”劉彥峰介紹。
近年來,涿州市整合現有資源,突出關鍵環節,大力推行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進一步促進多元農技推廣服務組織發展,全面推進農業科技服務進園區、進基地。
涿州市從2012年開始承擔國家級的農技推廣補助項目。涿州市農業局里派出50名技術員作為示范戶和基地的技術指導員,根據不同的作物、不同的農時,第一時間把農業技術推廣到各個基地。
近年來,涿州市重點推廣了優良品種、膜下溝灌、防蟲網、粘蟲板物理防蟲技術、反光幕、熊蜂授粉等16項無公害標準化操作規程和20多個蔬菜新品種。
據悉,截至2013年,涿州市瓜菜播種面積22萬畝,總產90萬噸。累計完成無公害基地環評面積15萬畝,綠色產品監測面積0.6萬畝,認證產品37個,有機蔬菜認定面積180畝,認證產品7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