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夏河縣,有一個特殊的黃牛繁育養殖基地。從2012年開始,這里為周邊的殘疾人提供就業崗位,幫助他們脫貧致富。作為基地的負責人,龐尕平同樣也是一位殘疾人。
龐尕平出生于當地一戶貧寒的農家,讀完小學就輟學養家。15歲的時候為了維持家庭生計,他踏上了南下打工的列車。
1996年,一次意外造成他右手落下終身殘疾,沒有工廠愿意聘用,無奈只能回家。想要謀生的他,拿出在外打工的所有積蓄買了幾頭牛,在家開始放牧。
2012年,龐尕平靠自己的努力,生活漸漸好了起來,但村內還有好幾家和他一樣的殘疾戶,看著他們家徒四壁陷入困境,龐尕平心里萌生出一個念頭:一定要帶領貧困鄉親們脫貧致富。
他看準機會,先后赴省內外多地考察大棚養殖。2012年5月,占地4畝,注冊資金188萬元,社員一半為殘疾戶的尕陰山黃牛養殖合作社正式成立。
合作社創立之初,由于社員大多數為殘疾人,再加上管理經驗和銷售經驗的不足,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艱難支撐的龐尕平也有過放棄的念頭,但看到殘疾朋友為合作社付出的心血和努力,他咬牙堅持著。
那段時間,龐尕平既是采購員,又是銷售員;既要管理庫房,又要幫忙搬運。他每天早晨3點多起床,給牛準備飼料,一直忙碌到晚上10點多。
正在這時,達麥鄉政府向合作社伸出了援手,協調各部門給予支持,慢慢的,經營情況扭虧為贏。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合作社漸漸步入了正軌。
2013年,當地政府還優先安排了“雙聯”惠農貸款100萬元,讓合作社得以擴大養殖規模。
如今,合作社已成為達麥鄉的龍頭企業,還是夏河縣殘疾人扶貧就業基地,年實現產值150余萬元。
“吃水不忘挖井人”,龐尕平富裕后,并沒有忘記身邊的父老鄉親,盡可能吸收周邊的殘疾人作為社員,并在每年為他們發放一筆可觀的分紅。
在龐尕平的帶動下,合作社與周邊村子的60余戶農牧民簽訂了長期飼草料種植收購合同,為90多戶農牧民提供了穩定的收入,逐步形成了“養殖戶+合作社+企業”的經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