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公布了一批全國范圍的食品抽檢報告,抽查涉及乳制品、食用油等11大類,共2萬多批次樣品。其中,新希望旗下鄧川蝶泉乳業和昆明雪蘭牛奶生產的5批次產品被判定不合格。鄧川蝶泉乳業有限公司市場部負責人馮強表示,目前蝶泉已經進行了內部回收處理,被稱產品不合格是因為飼料的原因。
蝶泉和雪蘭產品不合格原因是酸度,5批次產品均生產于去年10-12月間,主要是純牛奶(學生奶滅菌乳)和高原純牛奶。另有2批次昆明海子乳業生產的雪蘭酸奶也出現酸度不合格問題。
據不愿具名的乳業專家向網易財經表示,牛乳的酸度是反映牛乳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其主要由乳中蛋白質、檸檬酸鹽、磷酸鹽及二氧化碳等酸性物質所構成,正常牛乳的酸度隨乳牛的品種、飼料、泌乳期的不同而略有差異,但一般均在14~18oT之間。如果牛乳放置時間過長,因細菌繁殖而致使牛乳酸度降低。
網易財經隨后致電云南新希望鄧川蝶泉乳業有限公司,該公司市場部負責人馮強向網易財經表示,云南省食藥監局去年底對公司的產品抽檢中,蝶泉所生產的三個批次的純牛奶被檢出酸度低于國家標準,目前蝶泉已經進行了內部回收處理。
對于酸度不達標的原因,馮強表示,“我們后來也對導致產品酸度降低的原因進行了檢查,發現是從奶農處收購的純奶出現了問題,經過分析,最終結果顯示是因為飼料的原因。目前我們和奶農也進行了溝通,對方更換了飼料”。
網易財經也試圖聯系新希望此次另一個被檢出酸度不達標的品牌雪蘭,但電話一直無人接聽。
此外,據網易財經了解,蝶泉和雪蘭均為新希望集團收購品牌。2002年新希望集團進軍乳業,短短數月之內,新希望以驚人的速度,先后將云南蝶泉乳業、河北新天香、青島琴牌、杭州雙峰、安徽白帝等十多家地方乳企業納入麾下。此時的新希望乳業通過并購已經擁有了12億元的產業規模,成功進入中國乳業的第一梯隊。新希望集團是中國最大的農牧業企業之一,公開資料顯示,已建立11個奶源基地,擁有10萬多頭奶牛;液奶生產能力超過80萬噸。
然而這樣一支“聯合艦隊”卻沒有給新希望乳業帶來預期的成績,在接下來的幾年,在伊利、蒙牛高歌猛進之時,新希望乳業卻陷入并購后整合的“泥潭”。王丁棉向網易財經指出,在復雜的乳業市場,新希望乳業并沒有能成功移植新希望飼料板塊的整合經驗。原本以為以并購的方式能作為切入乳業的捷徑,能解決新希望缺乳業品牌、缺技術、缺人才的難題,到頭來反而成為了制約其快速發展的一大致命原因。
據業內人士介紹,新希望并購十多家地方乳企大部分生產規模與產能都比較小,只能滿足當地的需求。無論是產品整合還是市場整合,都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工作不論是。這也造成了新希望乳業和伊利蒙牛之間“剛開始還在同一起跑線,一抬頭才發現,只能看到對面模糊的背影了”。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曾指出,“新希望的發展主要走穩扎穩打路線,尤其注重上下游產業鏈貫通模式的打造,長期來看這種模式利好于企業健康發展,短期來看就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在2009-2010年國內乳業快速復蘇之后,新希望未能抓住擴大市場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