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當陽光透過薄霧撒向大地,滎經縣煙竹鄉雙紅村九龍組大耳山羊養殖基地里,100只大耳山羊才睜開朦朧的睡眼,享用主人郭兵精心準備的早餐……
5年前,郭兵從簡陽“邀請”了100只大耳山羊定居九龍組,開始了自己規模化養殖大耳山羊的歷程。
5年以來,郭兵經歷了種養批量死亡、合伙人“散伙”、賣羊救基地等艱辛和酸楚,但他不服輸、不言敗,讓大耳山羊在九龍組繁衍生息,也讓寂寥的荒山有了人氣,有了生機。
不服輸 養殖基地“死里逃生”
1日上午,滎經縣煙竹鄉雙紅村九龍組,雨后的山路有些泥濘。沿著這條公路行駛兩公里,就到了郭兵的山羊養殖基地。基地門口,掛著“煙竹鄉大耳山羊合作社”的牌子。進入基地,木條修筑的圈舍略顯簡陋,大小均等的格子就是大耳山羊的家。用過早餐后的山羊,有的大腹便便地踱著步子,有的已經睡起了回籠覺。
“雖然現在只有100只山羊,但基地能幸存下來已經不錯了。”在養殖基地內轉了一圈,郭兵緊鎖眉頭,道出了養殖大耳山羊的艱難。
時間回到2011年。有著多年養殖山羊經驗的郭兵,和兩個戰友籌錢成立了煙竹鄉大耳山羊合作社,在當地山林中建起了山羊養殖基地,從簡陽采購回100只大耳山羊。
這種山羊是進口努比亞山羊與簡陽本地山羊雜交后形成的優良種群,自然比普通山羊的養殖要求高。初次飼養,因為技術不規范、氣候不適應等多方面的原因,100只山羊死了20只。出師不利,郭兵的戰友害怕損失過大,便萌生了轉賣養殖基地的想法。
眼看著一手建起來的養殖基地要易主,郭兵不服輸,便回購了戰友的股份,獨自經營養殖基地。因為資金有限,郭兵請不起工人,只得攜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孩子“歸隱”山林,一應事務自己親手料理。割草、喂料、防疫、配種……自從把一家人的心血和生計都投放在山羊基地之后,郭兵夫妻倆再也沒有睡過懶覺。
“家里三個孩子讀書,給人打工不是長久之計。”五年來,看著一個個羊羔出生,一只只肉羊被成功銷售,郭兵夫婦堅信,發展大耳羊養殖,不僅是求生存的依靠,更是致富的希望。
即便是行情不好,要靠賣種羊來維持基地運轉的時候,郭兵都不服輸。“最少的時候,只有20只羊。”現在回想起來,郭兵也說不清楚當時哪來那么大的勇氣堅持了下來。
憑著這股子韌勁兒,郭兵的養殖基地“死里逃生”,這些年下來,羊羔賣了一批又一批,肉養肥了一欄又一欄,“比打工劃算”。
戰貧困 養殖基地現生機
每天清晨,只要郭兵一進圈舍,大耳山羊就條件反射地把頭伸出欄桿,等待添加草料,看著山羊埋頭狠吃的模樣,郭兵總會小聲念叨,“快吃,快長”。喂完山羊之后,郭兵才用摩托車送兩個較小的孩子到縣城讀書。
“每天早晚各喂一次,改進方法之后,我們的工作量也小了不少。”郭兵說,大耳羊每天吃兩餐,以前早晚都吃青草,修改餐標后,早上青草,晚上糧食。吃上“營養餐”之后,大耳羊的毛色更好了,郭兵夫妻倆割草的工作量自然也就降低了。
去年,雙紅村來了第一書記,郭兵也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
“高書記來了之后,就幫助打通了公路。”郭兵望著剛打通的3公里毛坯路說,這條路,也是制約他基地發展的原因之一。當年,郭兵與人合伙建養殖基地,那里還是一片寂寥的青山,羊腸小道上長滿了雜草。
為了支持郭兵等人發展,煙竹鄉爭取政策支持,幫助郭兵把路拓寬至一米,并進行了硬化。這些年來,郭兵就是靠著這條路和一輛摩托車進進出出。順著郭兵手指的方向望去,一邊的公路長2公里,另一邊長1公里,郭兵說,這兩條路,通往不同的方向,以后賣羊也更方便了。
路的兩邊,草木茂盛,還有一塊平整的土地比鄰養殖基地。郭兵說,那是他準備擴大規模的備用土地,等道路基礎設施完善了,他就融資,尋找有志從事養殖的合伙人,建設標準化的養殖基地,擴大養殖規模,并邀請有發展意愿的群眾加入合作社,共同養殖大耳羊。
雙紅村第一書記高鵬說,以養殖大戶郭兵為龍頭,借助煙竹鄉大耳山羊合作社,引進山羊規范化養殖,進而輻射帶動當地群眾發展,雙紅村是脫貧增收的好方法。
郭兵夫婦已經商議定了,還要邀請大耳羊的“娘家人”——當初供給他種養的簡陽客商進入雙紅村,建設集養殖、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綜合性養殖基地,解決自己的銷售后顧之憂,讓大耳山羊在雙紅村生生不息,也讓增收致富的路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