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食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成為熱門話題,綠色、健康成為許多市民選購蔬菜的第一關注點。各種“有機蔬菜”蜂擁上市,許多超市趁勢推出有機蔬菜專柜,各種打著“有機”牌子的農產品讓人眼花繚亂。不過,今年以來,超市里有機蔬菜銷售量在下降,品種也在減少,還有超市干脆直接摘下了有機專柜的牌子。這是為什么呢?
“有機菜”越來越少 有超市已取消銷售
日前,汪小姐在市區一家大型連鎖超市里逛了一圈,發現只有黃瓜、絲瓜和番茄等幾種有機蔬菜。而早幾年,有機菜的品類多達二三十種,連大蒜、生姜等小眾品種也有有機產品供應。
事實上,大型超市的有機食品供應規模的確在下降,甚至有的超市門店取消了有機蔬菜的專柜。市區一家大型超市采購蔬菜的負責人介紹,2012年前,超市日常供應的有機蔬菜品種相當豐富,而這兩年反季節的有機菜大多消失了,夏天品種還算豐富,但一到冬天,有機菜品種比2012年減少三成左右。因為銷量太少,蔬菜又是時鮮產品、不耐保存,該連鎖超市陸續把有機蔬菜從銷售不景氣、損耗較大的門店撤柜。
為什么超市里有機菜越來越少?有超市的負責人認為,主要是2012年出臺、今年4月1日起施行的新規帶來的影響。“2012年,號稱‘史上最嚴格’的新《有機產品認證和管理辦法》出臺,蔬菜基地的有機蔬菜認證難度加大,費用成本大幅上漲,這使種植企業利潤大減,甚至虧損,許多有機蔬菜基地都不種了。所以,超市的有機菜供應商越來越少。”該負責人表示。
史上最嚴究竟多嚴 統一扎口一年一驗
究竟新辦法有多嚴?首先,認證證書全國只能出自一家,再不能由五花八門的單位胡亂發張證就算了。市農委產品質量監督處的工作人員介紹說:以前,他們檢查執法時,一些基地拿出的所謂“有機產品認證證書”,發放證書的單位連他們都沒聽說過。按照新辦法,有機產品的認證只能由國家認監委指定的認證機構負責,發放由認監委統一制定的有機產品證書,證書上有產品唯一的編碼,必須在國家認監委的官網上查得到。
一次認證只能對一定范圍的一茬農產品負責。也就是說,認證過啥就只有啥能叫有機農產品。以前,有些企業拿到一張證書,就自說自話推廣到自己的所有產品上,幾乎把整個農場當成“有機農場”;有的企業一次拿證書,就以為可以“終身”享用了……而新的《有機產品認證和管理辦法》明確,有機農產品證書有效期為一年,第二年要重新檢查認證;證書要明確標明所認證的有機種植土地范圍、品種。
“新辦法對規范有機產品市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2012年他們對全市有機農產品做過調查,全市有四十多家企業獲得近百張“有機產品證書”。但記者昨天登錄國家認監委官方網站中“中國食品農產品認證信息系統”檢索發現,目前蘇州全市共有47張有機農產品證書,涉及三十多家企業,包括了蔬菜、稻米、水產等產品。新規變嚴格,提高了有機產品的準入門檻,獲得的有機產品證書少了,但是證書的含金量高了。
認證檢測成本增加 有基地干脆放棄認證
當然,新辦法在規范市場的同時,顯然增加了企業認證檢測的成本。
吳江五月田有機農場的負責人介紹說,根據新規,通過認證后,這塊地上種的東西每一茬都要檢測。以最為常見的青菜為例,一般30天生產一茬,一年差不多種七八茬,也就是說,每年基地僅青菜一種蔬菜,就要做七八次有機檢測。而每次檢測費用在3000-5000元,一年下來光青菜的檢測費用就達到兩三萬元。常熟市海明蔬菜基地的負責人也坦言,他們農場里種了200多種蔬菜,如果全部認證為有機,每年光認證、檢測的成本就要200多萬元,企業根本無法承受。
新辦法的要求也大幅提高,以前的標準規定,有機產品中的農藥殘留不得超過國家食品衛生標準規定限值的5%,現在的規定是干脆不得檢出。另外“一品一碼”規定也是一項重要改進:有機食品在銷售時不但需要有機標志,還要有與其唯一對應的有機編碼,可以追溯產品的生產、流通過程。而且有機標志要按量核發,比如,8000斤有機黃瓜,最小商品包裝是1斤裝的,就發8000個有機標志。這讓企業手里沒有多余的標志,可以堵住魚目混珠的漏洞。
有機檢測要求提高,企業成本增加,讓部分原本種植有機蔬菜的基地選擇了放棄。西山一家蔬菜專業合作社的相關負責人說,今年蔬菜基地有機蔬菜的認證已到期,他們把重點放在其他產品上,不再種植有機蔬菜了。
農產品認證分為三類 無公害、綠色和有機
現在有不少做特色農業、強調品質的農業企業宣稱,他們的農產品是按照有機方式,在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的土地上生產種植的,在品質上接近甚至等于有機蔬菜。受到新辦法的限制,這些沒有做有機認證的企業,其產品不能稱為有機產品,因此他們選擇用“原生態蔬菜”、“特色蔬菜”、“安全放心菜”等字樣來代替。
但不少農業專家認為,新《有機產品認證和管理辦法》的出臺,就是為了規范食品安全。而類似“原生態”、“特色”這樣的稱謂,因為缺少相應的檢測環節,只是寬泛地宣傳,不具有權威性。有機農產品的售價是普通同類農產品的3到5倍,相對售價來說認證檢測的費用還不能算太高,企業要做強做大,打造有機品牌,還是應該進行有機認證。
其實,現在市面上銷售的農產品中,有相關部門質量認證的農產品只有三種: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以及有機農產品。其中,無公害標準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最基本標準,有機農產品在這三種農產品中的安全等級最高,其標準可直接和國際接軌;綠色農產品屬農業部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所有,其中的審核、認證等環節也都非常嚴格,而價格則比有機產品低不少。截至去年底,全市“三品”數量達1749只,在正規渠道銷售的產品質量都值得信賴,市民可以根據自身需求放心選購。
消費提醒:有機產品須有17位有機碼 今后上網一查就知真假
據《有機產品認證和管理辦法》,目前國內有機食品或者產品的最小銷售包裝上,必須有中國有機產品防偽追溯標簽,標簽上要有中國有機產品認證標志及其唯一的有機碼、認證機構名稱等。因此,識別有機產品真偽的最簡單辦法就是辨認防偽追溯標簽上的17位數字,也就是“有機碼”。
市民可以登錄國家認監委官方網站“中國食品農產品認證信息系統”,輸入有機碼,查詢每一張有機認證證書的相關信息,證書信息中標示了認證機構、證書編號、獲證企業、認證證書類型、認證產品名稱、生產基地名稱和地址、認證年產量等。從認證證書信息中不難看出,通過了認證的企業生產的產品并不都是有機,只有與證書上標明的特定區域、認證品種相符合,并且還是認證確認的年產量內的產品才可能是有機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