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清早,羅坊鄉(xiāng)的茶農們一早就起床背著籮筐采摘清明茶,每年清明谷雨前后是春茶采摘旺季。四月里茶園綠意盎然,春意甚濃,天氣開始回暖,茶樹上綠油油的新芽甚是引人注目。
筆者來到位于羅坊鄉(xiāng)的福建盤蘭生態(tài)茶業(yè)有限公司茶園基地,一路看到,春雨滋潤下,漫山遍野的茶樹郁郁蔥蔥,綠油油的茶田一片連著一片,散落山間的是50多名忙碌的采茶人三三兩兩穿插其中采摘茶葉。嫩葉枝頭舞巧手,采茶女鐘小花腰間挎竹籃,或一只手蜻蜓點水般不停地采擷鮮茶葉,或兩手左右開弓,在她快速地一捏、一提、一放間,竹籃里已積起不少嫩葉。看到她熟練的采摘技術,筆者忍不住躍躍欲試。但面對一株株大同小異的茶樹,筆者卻不知從何下手了。福建盤蘭生態(tài)茶業(yè)有限公司總經理鐘山呵呵一笑指點筆者:“采摘茶葉不僅要快,還要高質量,采茶手法很關鍵,只能輕輕一捏、一提,一芽一葉的最好,千萬不能掐,不然會影響口感。”
據(jù)茶農們介紹,清明茶是新春的第一出茶,受蟲害侵擾少,無污染;芽葉細嫩柔軟,色翠香幽;味醇香高形美,富含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是茶中佳品。
鐘山邊和聞聲而來的三明市茶葉協(xié)會會長一同采茶,邊打開了話匣子:“今年立春以后,隨著近期天氣好轉,春茶出芽率飽滿,茶葉質量好。”鐘山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指著傲立枝頭的嫩芽告訴筆者:“通過將茶葉產業(yè)列入生態(tài)農業(yè)建設的支柱產業(yè)來抓,目前公司茶葉基地面積3000余畝,經過5年的管護,茶葉開采,2015年毛茶產量已突破5000公斤,預計今年將達到1萬公斤。面對將來的井噴產量,公司正在建設茶產品營銷渠道和平臺。茶園弄了5年,開始出產了。前期投資的280萬元建設的接洽中心,350萬元標準化茶葉生產廠房收回絕對沒問題,而且收益非常可觀。茶園管護全面生態(tài)化,除草不用農藥,全是人工鋤草或拔草,施的肥是傳統(tǒng)的農家肥。目前擁有肉桂、悅茗香、梅占、雀舌等13個優(yōu)質茶品種,正在申報歐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機論證。今年三月,我們選送的肉桂在2016年三明市茶葉學會“碧葉馨杯”民間斗茶賽中榮獲“茶王”稱號。
驅車跟隨著鐘山來到高畬自然村:“今年將擴大種植規(guī)模,開辟荒山500畝已動工,現(xiàn)完成3.5公里便道。”他對未來很樂觀,并把這種樂觀放在了復墾村里其他拋荒地上。
“村里還剩下的拋荒地,我們準備引導村民復墾出來,種上茶樹。”公司的一位陳姓合伙人說,村里已成立茶葉專業(yè)合作社,看中仍在拋荒的耕地,計劃繼續(xù)擴大茶基地面積。但按照構想,新復墾后的拋荒地,將由村民自己按照生態(tài)茶園的標準進行管理,公司則負責茶葉的收購、加工、銷售,“有錢一起賺”。
“搞生態(tài)茶園,總比雜草雜木叢生好。如果有一天,大家要再耕作水稻,恢復起來也容易。”鐘山認為保護生態(tài)不可或缺。盤蘭村遺存有5個野生茶群落,前年被列入“福建省茶樹優(yōu)異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工程”項目,正加以保護,與科技結緣。2014年11月初,成立永安市盤蘭生態(tài)茶葉研究所,成為我市首家生態(tài)茶葉研究所,為茶葉產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提供了技術支持和保障。
來到制作現(xiàn)場,茶葉生產車間里面有10多臺不同樣式的炒茶機器,負責人鐘國鋒說:“這些機器都是國內一流的。炒茶以茶樹新鮮嫩芽為原料,經過高溫殺青、揉捻造型、烘干等多道工藝制成茶葉。價格不菲,目前均價1600元/公斤,供不應求。我們不斷在茶葉品質上下功夫,市場價有望突破。”
看到采茶歸來的鐘雙林,鐘山說:“每到清明節(jié)、秋季采摘時,他們在外打工都會特意請假回家?guī)兔Σ烧枞~。”
鐘山這位土生土長的盤蘭村人,通過求學走出大山,如今他正努力改變家鄉(xiāng),將立足十萬大山,廣泛開展生態(tài)茶業(yè)科研交流,讓盤蘭茶這一生態(tài)產業(yè),走出深山,改變鄉(xiāng)鄰的勞作致富方式,造福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