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們種的西紅柿都是按照《無公害蔬菜技術規程》操作的,你看顏色純正、個頭勻稱,在北京新大地市場是搶手貨呢……”3月26日,在臨邑縣臨南鎮的臨南蔬菜批發大市場,剛剛通過蔬菜檢測的菜農趙美芳高興地對筆者說。該鎮是“全市設施蔬菜生產明星鄉鎮”“德州市品質蔬菜示范鎮”“省級一村一品示范鎮”,該鎮共有蔬菜大棚1萬多個,蔬菜種植面積2300多公頃。
集約生產:
建成“四大園區十大基地”
臨南鎮在蔬菜生產中突出規模、生態和效益,聘請省蔬菜專家對全鎮蔬菜基地統一規劃,將原來分散的棚區整合為“四大園區十大基地”,即振興、解家4個面積超過133公頃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和白官莊、劉雙廟等10大基地。
筆者來到振興現代農業示范園看到,菜農在建設中因地制宜,采取棚后取土建設棚體,棚后規劃一個600多平方米的水池,在水池中種藕、養魚等,在棚前面育竹柳等花卉苗木,實現了立體生態種養。該鎮還將蔬菜清潔生產、財政扶持合作社、土地整理、小農水等項目捆綁實施,完善了園區道路、水、電、橋、涵等基礎設施。“我們考察過全國多個地方,覺得臨南鎮蔬菜產業基礎好、設施配套,有技術、有品牌、有市場,所以公司決定在臨南建設浩豐德州現代化農產品生產基地。”浩豐(青島)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馬鐵民說,該項目由浩豐(青島)食品有限公司和中國建筑材料集團有限公司合建。項目一期規劃面積130多萬平方米,投資2億元,擬建設1年,預計今年10月竣工運行。“項目一期達產后,年蔬菜總產量超過1萬噸,年產值約5000萬元,可輻射帶動周邊的蔬菜產區實現標準化生產。”臨南鎮黨委書記蔣傳軍說。
產業經營:
形成蔬菜產業完整鏈條
“俺們園區由合作社‘八統一’服務,菜農既不愁種,又不愁賣。”在臨南鎮農業科技示范園,正在裝菜的菜農劉艷香興奮地說。該鎮走“龍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路子,發展合作社19個,搭建起了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聯系的橋梁。
為實現蔬菜生產的跨越發展,該鎮以種苗繁育為推手,投資1.5億元,引進建設了東方現代、臨邑宏聯等智能化溫室育苗公司7家,全鎮實現了工廠化育苗。同時,聘請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專家編制了《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推廣微滴灌水肥一體化、無土栽培和一年三茬立體種植等新技術20多項,采用電動卷簾機、多功能復合膜、粘蟲板等先進設施設備。引進了齊達利、瑞星5號等國內外名優稀特新品種40多個。測土配方施肥率、良種覆蓋率、抽檢合格率等均達到100%。“邑鳴韭菜合作社生產的‘久之最’牌韭菜獲得國家有機產品認證,振興和解家蔬菜合作社生產的‘齊歐’牌番茄、芹菜等5個品種獲得國家無公害認證。”該鎮農辦主任王立華介紹。同時,該鎮引進煙臺德盛源食品有限公司,建設了臨邑盛德食品蔬菜深加工項目。目前,全鎮形成了智能化種苗繁育—標準化蔬菜基地—農業部定點市場—蔬菜深加工的完整蔬菜產業鏈條。
打組合拳:
建農業旅游結合的現代園區
“目前,浩豐德州現代化農產品生產基地項目已步入建設的重要階段。”項目建設現場,臨南鎮鎮長徐心剛說。
浩豐德州現代化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市主要領導多次協調溝通,并現場指導。該項目還被寫入德州市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支持臨邑縣與央企合作,率先建設工業級‘超級大棚’,發揮好引領作用。”該鎮以此為契機,將把山東先禾園林苗木繁育基地、振興現代農業示范園和浩豐德州現代化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項目進行綜合開發,引進荷蘭智能大棚技術,分期建設花果山、櫻花谷、海棠園、梅花園等功能園區,在借鑒歐洲及臺灣花海旅游的基礎上自主創新,將該園區建設成為花海拍攝、有機蔬菜種植、空中觀花、水上游樂、地熱利用、影視拍攝、鮮食餐飲為一體,黃河以北最大的綜合性生態旅游園區,真正成為高效農業與生態旅游完美結合的現代農業經濟經營新范例。“我鎮將借助山東先禾園林基地進一步優化蔬菜基地生態環境,將浩豐德州現代化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成蔬菜產業航母,爭創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全力打造京津冀優質蔬菜供應基地。”蔣傳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