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長興縣雉城街道金陵社區的沈阿姨,日前來到家門口的中心農貿市場買菜。快離開時,她拎著一袋黃瓜來到農殘快檢室,“這些黃瓜說是不用農藥,不過我還是不放心,你們幫我測測吧。”“好的。”檢測人員接過沈阿姨的黃瓜,麻利地切下幾小塊黃瓜皮,放在一個小容器里,滴上提取液,連續搖晃幾下。隨后,再滴上酶液、底物、顯色劑,放在農藥測定儀“靜候佳音”。時間一到,連接著測定儀的電腦上出具了結果,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指標都合格。“這樣我就能放心吃了,謝謝你們。”得知結果的沈阿姨,連連稱贊現在的科技真發達。
除了農貿市場自帶的農殘快檢室,該縣市場監管部門以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為技術依托,開展定期的農副產品農藥殘留量檢測,并及時將檢測的結果錄入“農貿市場信息化綜合管理平臺”。“老百姓的‘菜籃子’吃得放不放心,就用數據來說話。”該局有關負責人打開了綜合管理平臺介紹說,平臺分為市場端和監管端,市場端由監管部門人員定期錄入,市場端則由市場工作人員每天錄入。這樣一來,價公示、可追溯、聯成網,每日錄入農貿市場管理、商品檢測、商戶準入、價格變化等信息,并及時公布檢測結果、參考菜價等公共服務信息,形成農貿市場信息管理一張網。
目前,信息化綜合管理平臺輻射范圍覆蓋到長興縣城及各個鄉鎮的每個農貿市場,這一管理模式使農貿市場得到進一步規范提升。該縣在完成了全縣19家城區和鄉鎮農貿市場的改造提升基礎上,共創建完成省文明示范農貿市場10家、放心農貿市場6家,數量在全市各縣區居首。農貿(農批)市場中,還有四星級市場2家,省重點培育市場1家,市重點市場2家。
長興縣市場監管局有關負責人說,從本月起,《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法》正式實施,該辦法明晰了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監管邊界,明確了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相關主體義務和食用農產品市場準入具體要求。農貿市場信息化綜合管理平臺的運用,與該辦法精神十分契合。
在運用信息管理平臺支撐的基礎上,接下來,長興還將從公益民生、食品安全、環境秩序、機構設施四個方面對農貿市場進行全面的督查考評,建立健全農貿市場考評機制,健全農貿市場長效管理機制,全力打造一個“用數據說話”的健康市場消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