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我國糧食連年增產,另一方面我國糧食進口量持續增長,我國糧食究竟是多了還是少了?糧食“十二連增”后,我們還會追求“十三連增”“十四連增”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該如何改?7日上午,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中心記者會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對上述問題一一作答,清晰地闡釋了他眼中的中國糧食“辯證法”。
“多”與“少”的辯證法
——“技術性問題要服從戰略性問題”
目前我國糧食實現“十二連增”,同時糧食庫存也到達歷史高位,糧食進口量也在增長,這種罕見的三量齊增現象令很多人產生疑問:我國糧食究竟多了還是少了?
“我們國家糧食實現了歷史性‘十二連增’,中國人吃飯的保障能力有了明顯增強。糧食多了,庫存肯定也多了。”韓長賦態度鮮明地回應指出,糧食豐收、糧食充裕,甚至多了一點,是好事。“在糧食多得裝不下和糧食少了不夠吃之間選擇的話,你說要哪個?當然還是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針對我國糧食多與少的問題,韓長賦進一步闡釋:“針對糧食問題有三句話,這是我多年的體會:第一句話是‘糧食多了問題少,糧食少了問題多’。糧食多了,可能會增加財政負擔;如果糧食少了,發生供給問題,就有可能成為社會問題。第二句話是‘糧食多了渠道少,糧食少了渠道多’。現在糧食充裕,進入市場收購的企業就少了,老百姓存糧也少了,糧食主要由國家糧庫收購,所以國家糧庫庫存多了;第三句話,從歷史上來看,我國還是‘糧食多的時候少,糧食少的時候多’。”韓長賦引用一句老話——“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糧食生產始終不能放松。
從中長期看,我國糧食是否過剩?對此,韓長賦指出,由于未來中國人口總量、城市人口比重將進一步提高,加上消費水平升級,我國糧食需求呈剛性增長,因此必須始終保持糧食穩定生產。總體而言,從中長期看,我國糧食并不是真正過剩。“從本質上看,我國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技術性問題,保障糧食安全是戰略性問題,技術性問題還得服從于戰略性問題。”韓長賦強調。
數量與質量的辯證法
——“十二連增”后不再追求“十三連增”“十四連增”
既然糧食連年豐收,為何進口量還在增長?在韓長賦看來,我國糧食還面臨一個數量和質量的矛盾問題。
“糧食進口確實在增加,去年我國進口了約1.2億噸,接近我們生產量的五分之一。進口的糧食中有一部分是結構性需要,有的品種我們缺,比如大豆、高質量的面包粉。”韓長賦說,糧食進口增長,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國內外價格有差別。我國農業生產規模小、成本高,在糧食價格上不具備競爭力。韓長賦介紹,去年我國進口的1.2億噸糧食中,從結構上看,大豆為8000多萬噸,谷物為3000多萬噸。未來,我們要提高糧食的競爭力,進行規模經營,降低糧食生產成本,推廣新的農業技術。
當前,我國糧食實現了“十二連增”,未來還會追求“十三連增”“十四連增”嗎?
“‘十三五’時期我們不追求糧食連續增產,這一時期中央的方針非常明確,就是要鞏固和提升糧食產能。產能上去了,只要有需要,糧食很快就能生產出來。”韓長賦語氣堅定地說,“具體在戰略上就是兩句話:第一句話是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第二句話是抓好主產區,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供給與需求的辯證法
——“三件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今年的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是什么?這項改革應如何推進?
“當前農業和糧食的突出問題主要體現在結構方面。我們有的農產品品種多,比如玉米,年度性、階段性供大于求;有的品種缺,比如說大豆。此外,我國農產品質量不一,優質的、品牌的少,不能完全適應消費者的需求,所以農業也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韓長賦直面問題。
韓長賦認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一是使農產品能夠適應消費升級的需要,也就是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二是通過改革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提高農業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使農民得到更多收入;三是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取長補短,一方面使農業生產能力得到鞏固;另一方面使資源環境壓力得到改善。
在韓長賦看來,當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要抓“三件事”:一是調減玉米,推進糧改飼、糧豆輪作,有些地方要推廣輪作休耕試點,把非優勢產區的玉米面積適當調減下來;二是增加大豆,做好目標價格試點,開展大豆品種攻關,提高大豆生產效益;三是提升牛奶質量,保證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