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多樣化種養模式促農業增收

   日期:2016-02-29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108    評論:0    
  今年過年前夕,多場降雪影響了全區各地的糧食種植產業,然而蔣堂鎮黃碧壟村的盛桂有卻在雪停后就開始了玉米種植的春耕備耕行動,“以全區甚至全市來說,我這里的大田玉米備耕是開始得最早的。”盛桂有表示,一般來說,本地玉米會在每年的6月底才有出售,而提前進行備耕準備,可以遠遠早于這個時間點上市,搶先占領玉米市場,收獲更多的效益。
 
  在今年1月初,盛桂有就已經完成了50畝玉米地的開溝工作,“這次的降雪一結束,我就開始了玉米種子的培育工作。”盛桂有的玉米種子是放在營養缽里進行育種的,播完種后,將整排的營養缽放入土地里,通過覆蓋碎稻草、加草膜,再在上面架上一層雙層薄膜,玉米生長的“小天地”就形成了。“玉米種子的發芽,要求地表溫度至少有8至10攝氏度,通過這樣的‘層層堆疊’、‘重重防護’,玉米很快就能生長起來。”盛桂有說道。
 
  除了能夠搶占市場,這樣提早育種還能縮短后期水稻的生長期,“我是利用水旱輪作的方式進行種植的,玉米收割完成后,大概在5月中下旬的時候,就能開始種植水稻。”盛桂有說道,“在這個時間點種水稻,可以直接通過播種的方式,錯過這個時間點就需要插秧種植,既能減少人力物力、節約成本,又能提高幾十倍的效益,真是一舉多得。”
 
  在盛桂有的辦公室里,記者看到有一臺全方位監控的電腦顯示屏,這是盛桂有蔬菜種植基地的一大亮點。“我在田埂的每個關鍵點都安裝了攝像頭,只要坐在辦公室里,就能隨時掌控各個地塊工人的工作情況和植物的生長情況。”盛桂有表示,他向記者演示了一下,放大了正在進行玉米備耕的那塊小屏幕,里面的工作人員在鋪完碎稻草的基礎上,正在其中一處玉米田埂上搭建薄膜架。
 
  種植手段生態環保
 
  盛桂有的蔬菜種植基地位于婺城區蔣堂鎮寺前村寺前畈,主要以種植糧食、外貿蔬菜為主,自2011年3月建立合作社,土地流轉面積逐年增加,現承包土地面積共有730畝。該合作社于2014年被婺城區列為農牧對接示范基地,現有田間貯肥池206立方、高壓污水泵3套、槽罐運輸車1輛。
 
  記者在田間地頭看到,整個種植場都鋪設了長長的管道,約有2000余米,這是用來進行施肥的直排糧田管道。“我們農場配合五水共治的有關要求,在不使用化肥的前提下,把從全區各地豬場拉來的沼液通過管道進行施肥,讓這些‘廢料’有了用武之地。”他說道,基地每年可消納畜牧沼液1000噸,為了進一步提高沼液在生產上的利用,保護生態環境,盛桂有的蔬菜合作社還于2015年8月成立了畜牧業污染治理設施建設項目,“利用現有設施可將沼液灌溉糧田400余畝,不能直灌糧田季節就把沼液儲存在儲備池中沉淀、發酵,然后再用來灌施蔬菜。項目實施后,有效減少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采用管道使水污分流澆灌,這樣也能防止沼液污染水源,既生態又環保。”
 
  通過規劃引導、政策扶持,結合“五水共治”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該基地進一步強化了農業生產發展、提高農牧對接點的作用和能力,使農牧對接點在消化沼液的同時,減少了對生態環境的污染,提高了土地的有機質含量,改善了農田肥力狀況,減少了化肥用量,提高了產品質量,使農產品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確保了農產品的安全。
 
  同時,通過畜牧業污染治理項目的實施,盛桂有在水稻種植上使用、探索出了一條增產增效的途徑。“通過400畝對照試驗增產8.5%,根據2015年的收割情況,甬優9號一般畝產達550公斤,高產田塊610公斤,增產效果明顯。在沼液使用田塊,水稻后期生長良好,達到青桿畝熟,品質好,千粒重,預計400畝水稻增產稻谷8噸,增收4.8萬元。”他表示,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利用沼液代替化肥,提高了有機肥利用率,有效降低了化肥、農藥的用量,降低對環境的破壞,改善了土壤地力,實現了農業生態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節約了農業投入成本和降低了勞動強度,有效提高了農產品安全質量和勞動生產力及機械化操作率。
 
  經營管理特色多樣
 
  除了通過沼液管道施肥,盛桂有還把自己的基地打造成了一個家庭農場,通過水旱輪作、稻田養魚實現高產增收。
 
  前期,由于合作社成員積累了豐富的水稻種植經驗,具有較強的項目實施能力和稻田養魚綜合生產能力。同時,該項目的區位優勢明顯,自然資源條件優越,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水質優良、生態環境良好。一級水源金蘭水庫可以直接灌入,適宜稻田養魚,能給周邊農民增收增效。
 
  在原有稻魚輪作的基礎上,盛桂有還建設了高標準養殖示范核心區120畝,改造完善基地內的進排水系統、道路、田間工程、電子防盜監控及畜牧吸糞車,形成連片稻田養殖,以甌江鯉、鯽魚等為主要養殖品種,實施稻魚共養生態養殖模式。堅持“糧食不減產、不破壞稻田耕作層和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三大原則,積極開展稻、魚引種,輻射區面積500畝。
 
  通過該項目的實施,提高了稻田養魚產業技術水平。不僅改變了粗放型農業作業方式,稻田中既種稻又養魚或低產魚池塘既養魚又種稻,能使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利用,提高資源的綜合產出率,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增加農民收入。“學科技,用科技,促雙增,稻魚養魚,在保證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提供健康水產品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盛桂有表示,“同時,稻田養魚可促進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增長,有效調動農戶種糧積極性,對于農業生產隊伍的穩定也會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