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后五年發展茶旅 實現小康夢記名山區萬古鄉紅草村楊炳祥一家的“十二五”“十二五”期間,茶鄉大地翻天覆地。如今,行走在名山城鄉,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新修的公路四通八達、寬闊平坦,一個個美麗新村落地而成,到處是一派欣欣向榮的喜人景象。
回顧前五年擴大產量 走上致富路
日前,筆者走進了萬古鄉紅草村六組,通過楊炳祥大哥一家的這五年,見證名山十二五的發展。回顧五年:擴大產量 走上致富路來到楊炳祥家,筆者看到楊炳祥正在劈柴,為春節后制茶準備柴火。 “我家是萬古最早制茶農戶之一,并且我只做‘黃芽’,按照傳統工藝制作,已經有20年左右。”楊炳祥滿自信對筆者說。據了解,1995年,楊炳祥從一個親戚那里學會手工制茶的技藝,從此開啟了制茶人生。
“我最初每年加工100公斤左右,收入比較少。”談到每年的收入,楊炳祥說,“最近幾年的收入才有大幅增加,主要原因是萬古鄉公路修好了,加之政府每年舉行蒙頂山國際茶文化旅游節,外地來的客商多了,茶葉好賣了,我順勢改進進行機器加工,擴大了產量。”
說到具體收入時,楊炳祥一下子提高嗓門擺擺手說:“一年沒掙多少錢,每年加工一個多月,500公斤左右,二三萬元。”而在一旁的支部書記楊玲說:“楊炳祥簡直是給大家開玩笑,他正在紅草新村裝修的,140平方米一樓一底的新樓房,至少也要花40多萬。一年三四萬還不夠他一家七口人的生活呢,要說他的收入至少得在這個基礎上翻一番,少說也有十萬左右吧,不然汶川地震修了新房,蘆山地震又進行重建”
據介紹,2010年前,楊炳祥只有一臺炒干機。在國家出臺農機補貼優惠政策后,楊炳祥響應號召,又添置了3臺機器,同時,把女婿培訓出來,加入了制茶隊伍,實現加工產量和收入的大幅增加。同時,看到楊炳祥制茶走上致富路的附近村民,都來向他學習制茶,開起了茶葉加工廠,日子過得是越來越紅火,有的還超過了楊炳祥家。
展望下五年: “茶旅”結合 實現小康夢
來到災后重建的萬古鄉紅草新村,依托萬畝生態觀光茶園,整合周邊旅游資源,走茶旅融合發展之路,加快茶產業轉型升級,集山、水、林、茶、莊、商業為一體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在新村已經形成。
楊炳祥看到了這一商機,并在鄉村組干部多次動員下,將自己在新村修建的房屋裝修一新,準備開茶鋪。
楊炳祥的新房地處新村濕地公園旁邊,三間商鋪正在裝修,地板已經安裝完畢,墻壁已經粉刷,房屋裝修即將完工。
“現在才裝修的主要原因是前期覺得新村旅游發展不會很快。”楊炳祥對筆者說,“去年下半年的周末、國慶,今年的元旦假期,來新村玩的游客都不少,商機不少,才下決心,裝修鋪子。”據了解,楊炳祥還把在深圳打工的女兒叫來了,準備開品茶館,同時,賣茶。
展望后五年,看著紅草新村旅游業蒸蒸日上的楊大哥對未來發展前景十分看好,眼中充了希望。楊炳祥表示,制茶是自己老本行,傳統手藝不會丟。今年又添置了一臺設備,茶葉加工的量會增加一半。同時,以后除了機器制茶,他還會應茶客們的要求,開展定制手工茶葉業務。鋪子裝好了,開個品茶室,客人來了,就在里面看自己現場炒制茶葉,喝自己制的‘黃芽’,女兒就守鋪子,當服務員。據了解,楊炳祥還與另一戶村民承包了一片大約有6畝的荒坡,并改種了紅心獼猴桃,預計2年后就可以掛果,實現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