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產業的發展促使湘潭農業經濟結構從過去的“糧—豬型”二元結構,轉變為“糧—豬—菜”三足鼎立結構,目前蔬菜總產值略高于糧食。最近,省政府“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年度考核中,湘潭經驗獲得高度評價,省農委組織專題現場會推介湘潭經驗。
轉方式調結構 創新發展模式
訂單生產型、出口外銷型、“互聯網+”型、休閑體驗型等蔬菜產業新模式,是我市探索、發掘出來的系列成功經驗。這些新模式的發展運用,優化、完善產業鏈,改變了蔬菜生產與市場脫節的局面,基地、企業效益大幅度提高,蔬菜產業得到快速發展。
2015年,市農委按照蔬菜產業發展思路,大力引導扶持有實力、基礎好的基地發展訂單蔬菜生產。其中,雨湖區強安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和步步高、新塘灣菜業公司等企業,簽訂了1000畝豆角、4500畝西蘭花等品種的“產、加、銷”合同,形成了效益型“強安模式”。該合作社主攻春、秋淡季蔬菜生產,在全省率先創建了主要蔬菜春提早、秋延后技術規程,單位效益成倍增長,已成為我市最具特色、最具影響力的一家蔬菜企業,帶動其他生產基地和合作社的發展。
韶山永紅基地積極拓展蔬菜外銷渠道,同香港、澳門等地簽訂1000畝基地、年銷售量在5000噸以上的大宗葉類蔬菜訂單,填補了湘潭市出口蔬菜的空白。湘潭縣全豐基地與廣東客商簽訂了5000畝紅菜薹產銷合同。
岳塘區盤龍現代農業示范園以大手筆投入,建設高檔農業設施,開發盆景蔬菜、園藝蔬菜和家庭菜園,集現代農業技術、現代農業裝備、現代農業設施于一體,形成了休閑觀光型“盤龍模式”,年接待游客200萬人。另外,三匯、虹彩等基地建立“綠色生態農場”、“學校實踐基地”等,發展蔬菜生產、休閑觀光、教育于一體的旅游觀光型和種植、采摘體驗型蔬菜產業;仙女、利佳、虹彩等基地創新發展蔬菜電商,建立網絡銷售平臺,覆蓋長株潭三市,知名度和產品銷量與日俱增。
湘潭綠豐保鮮蔬菜配送有限公司采取“互聯網+”、挖掘余廢產品“金礦”、服務社區“藍海”等舉措,已在全市54個社區開設了統一形象的“綠豐農場”品牌直銷店,另有14家品牌加盟門店通過了“商業特許經營信息管理系統”備案登記。這種基地聯社區的“綠豐農場”直銷模式,實現蔬菜生產基地同居民社區的無縫對接,減少中間流通環節,降低了成本,便民惠民。
標準化生產確保蔬菜安全
2015年,湘潭市有20家基地成功創建市級蔬菜標準園,其中雨湖區強安、湘潭縣全豐、湘鄉市春梅等7家基地成功創建國家級蔬菜標準園,是全省國家級蔬菜標準園較多的地區,標準園平均節本增效達10%以上。仙女、利佳、棋盤等10家基地標準園創建面積達1000余畝,應德恩、三匯、溢綠園等蔬菜高標準設施園高標準大棚設施面積達100畝以上,示范開展秋延后辣椒,反季節黃瓜、絲瓜、苦瓜等栽培均獲成功,取得較好經濟效益。其中,應德恩基地獲評省級反季節蔬菜栽培示范基地、省科普示范場館,是全市第一家通過國際質量體系認證的蔬菜種植企業。
目前,全市已有52個蔬菜品種通過無公害蔬菜產品認證,38個蔬菜品種通過綠色食品認證,29個品種的無公害認證申報工作正在進行中。與此同時,湘潭市在仙女、利佳基地開展蔬菜溯源試點,基地產品均貼(碼)標上市,消費者通過掃描二維碼即可查看蔬菜生產的全部信息,真正實現了透明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