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誰來種地”“怎么種地”,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歸根結底,種地還要靠科技。近年來,山東省農科院開展的高產創建及農機農藝融合關鍵技術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一批省工省力、節本增效的輕簡化栽培技術應運而生,讓農民實現了“快樂種植”。
衣:輕簡化植棉用工減少3/4
2015年10月中下旬,在位于東營市農高區的60畝鹽堿地豐產簡化栽培技術示范基地,一臺大型采棉機馳騁其中,所過之處原本白花花的棉絮被采收的一干二凈。以前,像收花這樣的辛苦活,花錢雇工都很難。
“采收是棉花種植過程中最后一個環節,也是最難實現機械化的環節。”山東省農科院棉花研究中心主任董合忠說,以前棉花從種到收要經歷40多道工序,每畝棉田用工至少需要25個,現在實現全程機械化之后,播種、噴除草劑和覆膜一次完成,出苗后不間苗、不定苗,簡化整枝,一次施肥,采棉機收花,用工減到了6個左右。
山東是繼新疆之后的全國棉花生產第二大省,還是原棉消費第一大省。長期以來,棉花作為主要經濟作物,是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之一,全省棉花種植面積最大時達到2560萬畝。但傳統種植棉花用工多,近年來由于植棉效益降低,自2008年開始棉花面積已連續7年下滑,截至2015年全省植棉僅剩750萬畝。
“在保證產量不減的前提下,減少用工是棉花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董合忠對“輕簡化”有著深刻的理解:“輕”,就是用機械代替人工,減輕勞動強度;“簡”,就是減少作業環節和次數、簡化管理;“化”,就是農機化與農藝有機融合,促進作物生產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他們研究建立了以精量播種減免間定苗,合理密植和與化學調控相結合實現簡化整枝,控釋肥與速效肥相結合實現一次施肥等為關鍵措施的輕簡化栽培技術,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主推技術,在山東、河北等產棉省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在此基礎上,他們又在最關鍵的機械化收獲環節取得突破,選育出魯棉研36、魯棉研37、K836、魯棉522等機采棉品種(系),建立了基于精量播種與集中成鈴為核心內容的機采棉農藝技術。
2015年11月14日,山東棉花研究中心編寫的《棉花輕簡化栽培技術規程》和《機采棉農藝技術規程》2個地方標準通過了山東省農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審定。
食:小麥“兩深一淺”簡化栽培每畝節本增效200元
10月15日,在菏澤市東明縣馬頭鎮小康寺村舉辦的山東省農科院小麥“兩深一淺”輕簡化栽培技術播種觀摩會現場,600畝覆蓋著玉米粉粹秸稈的農田里,20余臺小麥播種機開始示范作業,耕地、播種、施肥、鎮壓,一氣呵成。圍觀的農民紛紛上前扒開土層察看播種質量,這么多道作業程序,居然能一次完成,令人眼界大開。
如今,面對世界低糧價的壓力,我國糧食如何才能有競爭力?依靠科技節本增效無疑是最有效的手段。降低種糧成本,提高種糧效益是近年來山東省農科院主攻的重點,小麥“兩深一淺”集成創新技術由此誕生。
“兩深”是指深松作業打破犁底層和深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一淺”是指適當淺播種保證小麥播種質量,培育壯苗。“跟傳統技術比,每畝播種比原來減少一半,降低至15—20斤,施肥減少15%—20%,小麥增產卻達到10%左右”。據國家產業技術體系小麥栽培崗位專家、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王法宏研究員介紹,由于減少了作業程序,節省種子和化肥用量,提高單位產量,每畝節本增效200元左右。
“現在小麥生產中普遍存在播種、施肥過量,連年旋耕導致土壤耕層變淺、蓄水納墑能力降低,針對這些制約產量提高的因素,我們通過栽培技術改進和機械研發,創新集成了這套小麥輕簡化高效栽培技術。”王法宏進一步解釋道。
引進小麥“兩深一淺”簡化栽培技術,從種點試試看到進行萬畝推廣,東明縣麥豐小麥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馬國興嘗到了科技的甜頭兒。“第一年我買了1臺播種機,種了150畝;去年又買了10臺,種了13000畝;今年我們合作社買了25臺,要種26000畝!這技術讓我每畝地平均增收100斤,節省作業成本70—80元,按照剛公布的2016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格每斤1.18元算,總體算下來可節本增效500萬元!”
為理事長馬國興立下汗馬功勞的是這臺“固定道深松分層施肥免耕播種機”。該播種機由山東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和山東省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站共同研制,播種速度每小時達到15畝,苗帶旋耕、振動深松、肥料分層、集中深施、雙行播種、播后鎮壓等多個環節一次性完成。“一項新技術要大面積推廣,關鍵在于實現農機農藝融合。”王法宏深有感觸。
據介紹,該技術在山東省已累計推廣600余萬畝,推廣面積正逐年迅速擴大。“依托糧食種植合作社,我院示范推廣的小麥‘兩深一淺’簡化栽培技術,有效解決了糧食一家一戶分散種植、生產成本高的問題,是山東糧食生產方式的一種創新,該技術或將帶來種植模式的革命”。對此,山東省農科院科研處處長張正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