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樂是房山區琉璃河鎮賈河村村民,家里有7畝大田、120棵梨樹。從去年6月起,他一改10多年的大水漫灌習慣,而是利用小管出流計算著水量用水,生怕超過了2000立方米的年用水指標。為節約灌溉用水,他還將大田里種植的豆角、白菜等蔬菜全部改種為花生、玉米等抗旱節水作物。
老王之所以改變多年的灌溉習慣,源自房山區開展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據了解,房山區現有灌溉面積38.25萬畝,主要種植類型有大田、設施、果樹、林地等,農業灌溉用水主要依靠開采地下水。據房山區水務局農水科科長于占成介紹,過去農民節水意識不強,農業水費僅收取動力費,主要以“電費”形式收取,農業生產的粗放管理、田間灌溉設施維護不到位、不合理的灌溉制度都導致了農民用水過程中的浪費現象。
去年,房山區開展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選取了包括賈河村在內的11個村為試點,在機井首部安裝遠程超聲波流量計、IC卡智能控制器,實行用水計量,并在試點核心區建設噴灌、滴灌、微噴等節水設施。
在用水大戶李博文家的果園內,50畝地種植著400多棵梨樹,每一棵梨樹都連接著錯綜復雜的輸水軟管,分別插入梨樹根部直徑為1米的圓坑內。“以前澆樹都用大水漫灌,水龍頭一開就去忙其他事了,水管嘩嘩流水,非常浪費。”李博文算了一筆賬,梨樹每年需要在開春時澆一次水,9月份再澆一次,每畝地一年需要用600立方米水。按照每度0.623元的電價,1度電能出水5立方米,50畝地每年要交3750元左右的電費。自從村里推廣農業水價改革后,400棵梨樹全部安裝上節水設施,采用小管出流的灌溉方式,按照村里分配的年用水指標,李博文家的50畝梨樹每年可用5000立方米水,只需要以前用水量的六分之一。“在限額水量內,按照每立方米0.56元收取水費,我家每年只需要交2800元水費,比過去還節省了950元。”
現在,村里針對設施農業、大田、果樹不同種類作物制定了每畝500、200、100立方米的用水標準,超出限額外用水按照每立方米1.56元收取水費。水費的收取和涉水設施的維修管理承包給了村里的兩名管水員,實現物業化管理。賈河村管水員李玉峰說:“如果誰家一年用水沒有超過限額,每節省1立方米水就能得到1元的獎勵,實現了農戶剩余水權的有償回購,村民的節水積極性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