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來,全市經濟社會實現平穩較快發展,城市現代化程度、宜居水平、文明程度和人民群眾幸福指數顯著提高。今日起本報開設輝煌“十二五”專欄,將推出系列報道,介紹我市在“十二五”期間取得的輝煌成就。
近幾年,我市遭受嚴重干旱。臨朐縣宮家老莊村400多個機井干枯,臨朐水利部門新建泵站,解決了灌溉問題,還為該村接通自來水。12月18日,記者了解到,我市在“十二五”期間,水利建設取得突出成果,積極打井灌溉并推進節水農業,發展農村規?;泄┧こ?。同時,我市還調引客水,解決了城區用水問題。
灌溉
全村家家打井 抽不出多少水
12月18日,記者來到臨朐縣龍山高新技術產業園宮家老莊村。該村有440戶村民,村里除了種植著一小部分玉米和小麥,大部分村民栽種苗木。自2013年8月份以來,由于天氣干旱,村民陸續打機井找水灌溉,然而,村民們始終沒有打出一眼能灌溉的機井,苗木和莊稼受旱嚴重。
該村黨支部書記劉福瑞告訴記者,村民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植著苗木,苗木收入是該村的主要經濟來源。為了給苗木灌溉,每家每戶都打了機井,全村有400眼機井,但都不成功。“我們村的地質比較特殊,雖然有的村民打出的機井能往外滲水,但抽上幾分鐘就沒水了,根本不能滿足灌溉需求。”劉福瑞告訴記者,灌溉問題成了村民們最頭疼的事。
村民宮樂泉家里種植著8畝苗木,最近兩年受干旱影響,苗木死了不少。“去年干旱比較嚴重,我家的兩眼水井都沒水了。”宮樂泉告訴記者,由于沒水灌溉,去年他的兩畝苗木枯死了,直接經濟損失2萬多元。“苗木從下種到挪苗生長,平均每隔10天就要澆一次水,我自己打的機井根本不能滿足灌溉需求。”宮樂泉說。
建一座泵站 6000多畝地解渴
除了宮家老莊村面臨著灌溉難題外,附近其它幾個村也是如此。
臨朐縣水利局副局長倪中謙告訴記者,為解決這一難題,今年5月份,他們決定在靠近彌河的地方修建一座龍山泵站,調引彌河水為這幾個村子灌溉農田。6月30日,龍山泵站建成并開始運行,為村民灌溉提供了便利。“整座泵站投資680萬元,輸水管道直接連到附近的5個農村,可覆蓋農田6000多畝。”倪中謙告訴記者,采用管道輸水,有效防止水滲透,大大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
記者看到,在龍山泵站外部,6根鐵質管道與彌河相連,彌河水通過管道進入泵站。而在泵站內部,6臺水泵能同時運轉,保證及時供水。“泵站建成后,只要村民們需要灌溉,我們就會啟動水泵抽水。”該泵站負責人宮新華說。
在宮家老莊村的農田里,每隔幾十米就有一個出水口,在村民宮樂泉的地頭處就有一個。“自從龍山泵站建成后,灌溉就變得很方便,從此以后,沒再枯死一棵苗木。”宮樂泉說。
近幾年,我市受干旱影響較大,農業灌溉和生活用水受到了挑戰。為此,我市多地積極展開了抗旱工作,為灌溉區打井。
峽山區王家莊街道前邢戈村受特殊地層構造影響,村里沒有一口水源充足的機井,村民們每年都要花費20多萬元買水灌溉。今年7月份,市委辦公室了解到情況后,聯系了山東省第四地質礦產勘查院,經過半個月的勘測、打井工作,6眼深水井成功出水。
該村村主任孫希伍表示,以前村里都是淺水井,根本滿足不了灌溉需求。自從打出6眼深水井后,村里的灌溉難題總算徹底解決了。
飲水
農戶通上自來水 水垢比以前少了
記者在宮家老莊村發現,該村村民家家戶戶都已經接通了自來水,水質非常好。在飲用水方面,他們享受了和城里人一樣的待遇。
該村另一名村民宮先生告訴記者,近二三十年,村里飲用水經歷了三次改變。“我們村最早喝的是井水,每家每戶都有一口壓井,干旱的年份,壓井里就沒水了。后來,村里打了一口水井,通過水泵提水到水池里,然后通過管道輸送到村民家中,這就是我們村最早的自來水。說是自來水,其實還是沒有處理的井水。”宮先生說,后來,縣里實施集中規模供水工程,2012年,他們喝上真正意義的自來水。“以前用井水燒水的時候,水壺底部都有一層水垢。自從喝上水廠里的水后,水垢就少多了。”宮先生告訴記者。
“以前用村里的水井時,有時候需要存一部分水,生怕遇到停水的情況。”村民宮樂泉告訴記者,現在只要擰開水龍頭,就能喝上甘甜的自來水。
引來黃河水 兩大水庫喝個飽
2013年8月份以來,我市降水減少,干旱形勢嚴峻。峽山水庫、白浪河水庫兩大水庫作為重要的水源地,承擔著供水重擔,但蓄水量大量減少,城區供水吃緊。為保障這兩座水庫向供水區提供充足的水源,我市實施了引黃入峽和引黃入白工程。其中,去年10月16日,引黃入峽續建工程的方家屯一級泵站局部工程已經完成改造,正式將黃河水引入寒亭區、昌邑市和濱海區。另外,引黃入白工程于今年7月份向濰城區、坊子區和奎文區南部供水。
今年11月5日,引黃入峽工程也進行了試通水,經過四級泵站逐級提水,黃河水奔騰34公里,最終到達峽山水庫。11月6日,峽山水庫開始蓄存黃河水。多個水廠也開始使用黃河水為原水,經過加工處理后,向城區提供優質的飲用水。同時,引黃入白工程也恢復暢通,城區居民再次喝上黃河水。
節水
土渠改成了管道水庫省水一半多
12月18日中午,記者來到位于臨朐縣辛寨鎮的丹河水庫看到,水庫里的水非常清澈,水面上還漂有幾條漁船,水鳥不時從湖面上飛過。“丹河水庫控制流域面積37平方公里,是一座中型水庫。如果不是采取了節水灌溉,這座水庫也會跟其他一些水庫一樣,早就見底了。”丹河水庫管理局局長安同江告訴記者,2012年10月底,丹河水庫灌區泵站加壓與自流結合管道灌溉工程動工建設,工程總投資2056萬元,主要建設了泵站、供水管道、排水系統及灌區信息化系統等。各支管道進口裝配計量水表,可實現農業灌溉用水的遠程控制和精確計量。該工程于2013年5月通過省級驗收,并投入運行。
安同江告訴記者,該工程的最大意義就是節約了水資源,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以前丹河水庫為灌溉區供水時,采用的是土渠輸水,滲水、蒸發比較嚴重。此工程實施后,變土渠輸水為管道輸水,水可直接被輸送到地頭。”安同江說,該工程實施后,灌區一次用水總量由原來的150萬立方米下降為目前的60萬立方米,減少一半多,每畝平均用水量也由原來的350立方米下降到80立方米左右。
盤點
十個縣市區完成水利投資超13億
市水利局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多年來,我市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農田水利基礎設不斷加強。“十二五”期間,我市青州、諸城、壽光、安丘、高密、昌邑、臨朐、昌樂、寒亭、坊子10個小農水重點縣(市、區)完成投資13.4億元,共新建維修泵站198處,新建維修機井11484眼,襯砌渠道142.38公里,發展管道灌溉98萬畝,發展微噴灌13萬畝,新建維修塘壩66座。通過這些工程,新增灌溉面積50萬畝,恢復改善灌溉面積109萬畝,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11萬畝,年新增節水能力1.5億立方米。這些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為我市抗御自然災害、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