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河村距離簡陽市區9公里,全村共有耕地2000余畝,人口1700多人。從2010年起,東溪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袁勇在雙河村試驗推廣綠色生態種植,全面拒絕化肥、農藥、激素和除草劑等。如今,生態大米、生態蔬菜、生態豬肉……綠色生態種植已覆蓋了全村全部農產品品種和半數以上耕地。
從原來以傳統農業為主的農村,到簡陽的“生態農業第一村”,五年多的試驗期間,雙河村收獲了什么?又面臨哪些發展困惑?近日記者進行了走訪。
喜
約半數以上耕地種植“生態化”
2010年3月,經過一系列的宣傳和說服動員工作,雙河村70多戶農戶組建起“新天地水稻合作社”,種植面積70多畝。合作社采取“統一指揮、統一安排、農戶自種自采”的方式,從種植水稻入手進行生態種植,拒絕農藥化肥。
生態種植模式很快有了效果。2010年,70多畝水稻平均畝產雖減產10%左右,“但銷售價格差不多比市面價格高出一倍。”嘗到甜頭,其他農戶也開始接受生態種植理念。2011年末,合作社社員增加到408戶。與此同時,合作社也開始做玉米、紅薯、蔬菜的生態種植試驗,生態種植面積增加到近800畝,約占全村耕地面積的40%。“到目前為止,生態種植已推廣到了雙河村傳統種植的幾乎所有農作物,覆蓋了全村半數以上的耕地,雙河村已形成了農作物品種全面生態種植的局面。”袁勇介紹。同時,為了拓寬農產品銷售市場,目前雙河村已在成都、簡陽市區開設了三個農產品銷售點,形成了穩定的生態農產品銷售渠道。
村民魏顯良是生態種植的受益人之一。2010年,魏顯良拿出自家一畝多地搞生態種植試驗。幾年下來,不僅節省下了幾千元的農藥化肥費用,自家水稻的價格也比市面價格高出一倍左右,“今年的大米更是賣出了10元一公斤的價格。”魏顯良說。“整體上看,目前雙河村生態水稻產品價格均比市面價格高出一倍左右,帶動農民人均年收入從2009年的六七千元,上升到如今的上萬元。”李顯俊介紹。
惑
幾年來蔬菜一直不賺錢
12月9日下午,一天的忙碌即將結束,吳應香算了算當天的蔬菜銷量,“只賣出去兩三百斤。”
吳應香是雙河村村民,也是村合作社的理事,平時在簡陽市南門市場負責雙河12月9日下午,一天的忙碌即將結束,吳應香算了算當天的蔬菜銷量,“只賣出去兩三百斤。”
吳應香是雙河村村民,也是村合作社的理事,平時在簡陽市南門市場負責雙河村生態蔬菜的銷售工作。但最近,吳應香感覺村里的生態蔬菜越來越不好賣了,“由于全部拒絕農藥、化肥,蔬菜品相不好看,價格賣不上去。”以萵筍為例,市場價格為兩元左右一公斤,但雙河村自產萵筍在簡陽價格只能賣到1.5元左右一公斤的價格。據合作社技術員黃克樹介紹,由于生態種植需要大量勞力,目前合作社種植的萵筍每公斤勞動力成本都在1.5元左右,加上種子、物流等費用,一公斤萵筍成本為3元左右。“即使賣到成都,價格也不算高,幾年來,合作社的蔬菜一直都不賺錢。”黃克樹表示。
大米供不應求,蔬菜卻不好賣,李顯俊分析,這可能與蔬菜品相、儲存時間以及居民的消費習慣等有關系。“要打開超市等高端市場,還需要相關認證。”吳應香說,目前雙河村已拿到相關有機認證,但因交不起檢測費,還不能正式使用。“目前雙河村正在積極尋求資金支持。”李顯俊說。
不過讓袁勇困惑的卻是另外一個問題。“綠色生態種植規模要擴大,還需要一定的政策支持。”由于拒絕農藥化肥,生態種植試驗前期會出現“土地脫毒、單產減少”的過程,對此不少農戶也有類似擔心,“這給生態種植模式的推廣帶來不少阻力。”據袁勇介紹,目前一些國家有類似的“生態補助”,用于推廣生態農業,“希望也能獲得類似的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