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8號,夜幕降臨,海上的風浪變得洶涌。徐舟波正在為夜間不捕魚做準備,吃飽喝足,大干一場。經過5個小時的航行,我們抵達了距離舟山本島40海里外的海域。
打開撐桿,2000瓦的燈泡點亮,水里放上兩排,船上再排列兩排,再放下200米漁網,在海上就組成了一個巨大的扇形。
徐舟波告訴記者,網已經下好,接下來的時間只需靜靜等待。
幾分鐘后,燈光引來了魚和螃蟹,再等一個小時魚群聚多了,就可以起網了。
這是自8月1號東海開海之后第一次夜間出海捕撈,但是打撈了一個多小時,除了一點小雜魚,漁網里幾乎什么都沒有。
徐舟波:什么也沒有。
這樣的結果,讓徐舟波有些失望。
記者:這袋有多少斤?
徐舟波:這一袋沒有多少,只有二三十斤。
記者:二三十斤?
徐舟波:對對對。
記者:那這遠遠不夠你需要的量。
徐舟波:對,我一般要最少幾千斤以上。
記者:這是小雜魚嗎?
徐舟波:對。
記者:這就是小雜魚中的一種是嗎?
徐舟波:對。
記者:這種收購要多少錢一斤?
徐舟波:收購的話大約一兩元一斤。
記者:那經過你加工之后呢?
徐舟波:大概會增值個七到十倍。
徐舟波做的生意可不是簡單地捕魚賣魚,他最讓當地人佩服的,是這些小雜魚,經他加工之后價格能提升近10倍,還在當地打造出了一個全新的產業。但是他的企業每年生產什么產品,數量多少,都要看這海里能捕撈上來什么東西。
記者:你收的都是這種新鮮的?
徐舟波:新鮮的。
記者:都是用這種捕撈方式?
徐舟波:對。
記者:那養殖的不行嗎?
徐舟波:養殖的目前我們公司沒做。
記者:只要捕撈的?
徐舟波:只要野生捕撈的。
徐舟波隱約擔心,下一網如果還這樣空空蕩蕩,那么今年的貨源可能成問題。
已經晚上十一點,離天亮還有五個多小時,他決定再撈一網看看。趁捕撈船前行的空檔,船員們抓緊縫補漁網,為今晚的第二次下網做準備。
又過了三個小時,船已經離舟山本島80多海里。在這里,再下一網。
拉繩、收網,船員們各司其職。海上風浪越來越大,即使有多年經驗的船員,也要抓住身邊的東西才能站穩。
忙活了三個小時,得到兩百多斤漁獲。這在小雜魚捕撈淡季的8月初已經很不錯了。
記者:怎么樣?會咬是嗎?
漁民:會咬。
徐舟波警告記者,別小看魷魚,在它柔軟的外表下暗藏殺機。
徐舟波:這就是它的牙,這一個。
記者:這是魷魚的牙齒?
徐舟波:對。
記者:我剛才如果拿的話它就會咬到我是嗎?
徐舟波:對。你看它吸盤還是有點,現在還是不能拿,還是沒有完全死掉的。
記者:我能感覺得到它的吸盤還是會吸到我的手。
徐舟波:我魷魚、帶魚、青椒魚都可以用。
記者:都要啊?
徐舟波:對。
捕撈上來的漁獲中,除了螃蟹之外,基本都是徐舟波需要的品種。
親眼看著這些給他帶來財富的小雜魚,讓他難掩興奮,直接吃起了這次的戰利品——魷魚。
徐舟波:哇,還有籽的這個魚。
記者:哇,這是籽啊!
徐舟波:ok,可以吃了。
記者:這個就可以直接吃了嗎?
徐舟波:對。咬不斷。
記者:比較韌,韌勁比較強,有點甜甜的。
在海上漂泊了一夜,第二天,我們回到了舟山本島。緊接著,徐舟波又帶著我們在碼頭上逛起來。
海上捕撈的漁獲一靠岸,馬上會被徐舟波收走,不過,他只收購其中低于5元一斤的小雜魚。能把價格很低的東西加工后價值能提高近十倍,一直是徐舟波引以為傲的一點。
徐舟波:中央電視臺給你拍魚啊,你站好一點。這個小鰻魚,是我們公司的主打產品之一。
記者:這個多少錢現在收的話。
徐舟波:現在收的話應該在兩三元錢,以前量大的時候都拿去做魚粉了。
記者:這魚好大,哇,鯊魚。
徐舟波:哇,鯊魚鯊魚,這鯊魚長不大的。它混在別的魚里邊你沒辦法。
記者:這就是所謂的雜魚是吧?就是各種各樣的魚混在里面。
徐舟波:雜七雜八的魚,它不是專門捕一種魚的。
沒有特定的捕撈品種,魚都不大,捕上什么魚算什么魚,上船或者到岸再分揀。這就是捕撈小雜魚的特點。
徐舟波:這個蝦我也在收,這個蝦屬于很新鮮的,不好的蝦頭都是發黑的。
記者:收來做什么呢?
徐舟波:烤蝦。可以生吃的,這個蝦。
記者:可以生吃?我吃一個嘗嘗。這真的可以生吃?
徐舟波:真的可以生吃。他們都生吃的,沒事的。
記者:我自己扒一個。嘗一下。
徐舟波:很鮮的吧?
記者:嗯,軟軟的那種感覺。
徐舟波:對,軟軟的,吃下去也不腥。
記者:對,不腥。
這些本要被制作成魚粉飼料的小雜魚,在徐舟波手里不僅價值翻倍,還成就了舟山本地的一個地方產業,而且,徐舟波在同行企業有五十多家的舟山市,當了十多年的帶頭大哥。
經銷商林五強:他是眼光比較到位,膽量比較大,但是風險都有,但是他到現在每一步都成功。
加工商張信龍:他就是我們這里的狀元。
加工商張遠舟:真的是我們領頭人,還是我們帶路人,真的。
徐舟波:我成功了,后面跟一大群追隨者,這個感覺非常好,領頭的。就像人家運動員在長跑一樣,你在跑第一名,后面一大堆人跟著你,這個感覺不很好,我覺得非常好。
1996年,徐舟波借了一萬元,租了三畝地加工魷魚干開始創業。半夜把魷魚洗好,早上太陽一出來就開始曬,夏季曬一天,冬季要曬上個五六天才能收獲,只要魷魚曬在外面,就必須一天24小時看著。
徐舟波:最怕下雨天了,趕緊手忙腳亂,有的時候都不穿雨衣跑出來,來不及穿雨衣,兩天雨的話這個魚就會變質,明明二十萬元的貨放了兩天變成十五萬元了。不過那個時候累也是挺快樂的,那個時候闖勁足,年輕人嘛,特別像我們農村里出來,我們能做這個生意已經屬于聰明人了。
不論多苦多累,徐舟波都咬牙堅持。因為他心里一直埋藏著一個英雄夢。
徐舟波:我很崇拜英雄,比較喜歡郭靖,人不是最聰明的,做的事情最有大俠風范的。好像我自問我也不是一個聰明的人,初中畢業的時候我就跟我父母講了,我的理想是要做一個成功的商人,我就是一直有這個理想。
起早貪黑堅持了六年,憑借著物美價廉的特點,到2002年,徐舟波已經發展成了當地最大的魷魚干生產商,每年能凈賺上百萬元。
記者:你這個場地有多大?
徐舟波:我這個場地,連屋頂的曬場全部加起來大概有30畝。
記者:有30畝那么大。
徐舟波:對,全部是用于曬魷魚干的。
記者:在你們本地算最大的曬場嗎?
徐舟波:應該國內也算最大的曬場了吧,魷魚干這一塊。
魷魚干是一種有上千年歷史的食物,在我國沿海地區非常普遍,至今還保持著自然晾曬的制作規則,因此對土地的需求量很大。徐舟波雖然已經是當地最大的魷魚干加工商,卻依舊是個體戶,因為土地資源緊張,靠魷魚干已經很難再擴大規模,也成就不了他的英雄夢。
徐舟波:我心目中的成功應該是一個非常有規模化的企業,有正規的一套管理的體制,手下最少有五六百員工,產品是有自己的一個知名品牌。
2002年夏季,徐舟波花了半個月的時間跑了6個海邊城市的市場,回來就決定要把辛苦六年攢下的錢全拿出來,做一種當時市面上根本沒有的產品。
加工商徐君明:叫他不要去碰手,一碰手的話你沒有回頭路,導致傾家蕩產了,搞不好。
徐舟波的妻子:曬魷魚干應該也蠻好的,也有幾十萬元,也有一百來萬元的收入,那我說了我們是普通人家出來,就掙這么多錢就夠了。他說那魷魚干可能趨勢不怎么好,也掙不了大錢。
徐舟波在跑市場的時候,發現當時市面上能即食的海洋食品只有紫菜、魷魚絲、魚片三大類。
徐舟波:品種非常少,我在想,海里的魚類那么多,原料那么豐富,特別像我們舟山,多得是各種小雜魚,怎么就沒人開發,我覺得這個市場非常巨大。
徐舟波很興奮,身邊有舟山漁場這個中國最大的漁場資源,小雜魚原料非常多,卻只能用來做魚粉,價格很便宜。如果利用起來做成即食食品,那將會有一個巨大的發展空間。
徐舟波立即拿出賣魷魚干多年來攢下來的900萬元租地建廠。這引來了當地一百多個魷魚干個體戶的集體圍觀。
加工商張遠舟:肯定有風險,我們不敢做,第一年不敢做。
加工商張友軍:沒做過,這個東西不太內行,他先做了。你成功了我們會跟著你一起走的。
2003年中旬,廠房建成,可就在生產設備還沒引進到位的時候,徐舟波就沒錢了。
徐舟波:問題是你現實擺在那里,你總共的資產,所有的資產全部投入進去了,那時候我也沒什么名氣,錢也難借。
就在這種看不到希望的情況下,徐舟波決定回到自己的老本行,賣一批魷魚曬干緩解資金壓力。2003年10月,他讓員工賒了600噸價值400萬元的魷魚原料,可當他看到這些魷魚的時候,更愁了。
徐舟波:當時進的魷魚就只有這么大,其實我正常需要這么大的。
記者:你需要這么大的?
徐舟波:對,這么長的。
記者:這種不能用嗎?
徐舟波:這種太小了不能用,因為它曬干肉太薄了,曬干的話就只有這么大了。
記者:一半大了是吧?這么小的魷魚?
徐舟波:這么小的魷魚,沒法賣,當時愁死了,進了600多噸。
魷魚原料太小的話,曬出來的肉太薄,就沒法吃了。600多噸進錯了的貨堆放在冷庫里,徐舟波很著急,本想緩解資金壓力,沒想到又添新債。這些小魷魚怎么能利用起來呢?
徐舟波拿出了幾斤小魷魚煮了,發現煮完的小魷魚大小剛好適合一口一個的吃。經過兩個多月的實驗,一種爽口彈牙的休閑魷魚小食品就成型了。
徐舟波:最好是給它冰水里馬上冷卻,快速冷卻,越快越好,這樣的話蛋白質凝固,這個魷魚吃起來就有彈性。它里面有墨汁,什么的,沒有給它煮進去的話口味也不好,你先清洗也不行。
記者:墨汁也是增加口味的東西嗎?
徐舟波:對,其中的一個。我把秘密都告訴你了,泄密。
可要把600噸小魷魚全都做出來,就要增加設備配置,徐舟波已經沒錢再投,他還怎么能成就自己的英雄夢?兩個多月,徐舟波的總是在原地踏步。
徐舟波:無底洞,其實那時候也想過要退縮,不過你人騎在老虎上面,你跳不下來了。
就在徐舟波走投無路的時候,他拿著做好的那些小魷魚,去找了一個叫王亞娥的人碰碰運氣。我們見到王亞娥的時候,她的膝蓋剛做完手術。
徐舟波:阿姨對我非常重要,那個時候我廠房蓋好沒有流動資金,沒有錢,也一下子啟動不了,也就是我第一次創業有點迷茫的時候,缺錢了,我跟她來講,一下子借了我500萬。
記者:是嗎?
王亞娥:是。
王亞娥是改革開放以來舟山市最早一批下海的水產品經銷商之一,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徐舟波做魷魚干的時候就和她有生意上的往來。
2003年底,徐舟波實在沒轍了,帶著幾個小魷魚產品找王亞娥嘗嘗,希望她能幫幫忙。
王亞娥:他試出第一個產品給我嘗過,很好的這個產品。
記者:你覺得好吃?
王亞娥:好吃。
記者:那你覺得能賣得動嗎?
王亞娥:能賣得動,我有信心,他做出這個口味來,肯定能賣得動。
王亞娥做了近30年水產生意,這種產品她從沒見過,很爽快就把錢借給了徐舟波,還附加了一個條件,就是做徐舟波的產品在浙江省除溫州地區外的經銷商。不 僅啟動資金到手,銷售也不用愁了,這給徐舟波巨大的動力。小魷魚的生產線很快上馬,2004年春節推向市場,徐舟波一戰成名。
經銷商林五強:最火爆的就是那個魷魚崽和手撕片兩款。
記者:有多火爆啊?
經銷商林五強:那個時候基本上是沒貨賣,斷貨,來不及加工,也沒有原料,賣到原料也沒有了。
經銷商王亞娥:我一天也打一個電話,今天沒有辦法,只有一百多箱,他拉過來馬上分,那個時候他廠小,沒有這么大,做不起來,做出來。供不應求了,做出來就有人要。
徐舟波經歷了兩年半的沉浮,從一百多家魷魚干個體戶里跳出來,轉型成即食食品加工企業,開發了五種產品,銷售額有4000萬元。他的成功,引來了其他人的追隨,短短兩年時間,當地成長起了五十多家同類型企業。
加工商張遠舟:以前是沒有的,一出來的話,那個食品行業里,慢慢的浙江這邊慢慢擴大起來,本來那個食品是很少很少的,舟山沒有幾家。
徐舟波:你要保持領頭的位置,你必須非常努力,我覺得這是對我一種鞭策,我喜歡這種感覺。
為了保住自己帶頭大哥的地位,徐舟波沒少下功夫,做廣告、搞促銷,卻始終沒能從眾多同質化企業中跳脫出來。
在這個夏天,因為一部電影的上映,讓浙江舟山的一個小島——東極島,格外引人注目。
游客:韓寒的后會無期,對。
游客:看了后會無期過來的。
這僅僅是舟山市旅游的一個縮影。當地一千多處旅游景點,年接待游客量超過一千萬人次。這樣天然的客戶資源,被徐舟波盯上了。
2007年他再一次征地建廠的時候,多花了2300萬元在工廠里設計了一條400米廠的觀光走廊,讓游客免費來參觀,做口碑營銷。建成后,剛好搭上了上海世博會的順風車,那一年他的工廠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的10萬游客,品牌知名度迅速提升,很多批發商慕名而來。
記者:你覺得怎么樣味道?
游客:超好吃。
游客:挺好的,蠻好吃的。
記者:你們家那邊超市有這種東西嗎?
游客:有是有,比較貴。
記者:這邊便宜嗎?
游客:適當便宜一點,打折。
2013年,一直將產品定位在休閑小食品的徐舟波,看上了一個更大的市場。
記者:哇,好重。
徐舟波:好重,炮彈一樣。
記者:這個有八到十斤差不多,八九斤。
徐舟波:差不多。
記者:像一個小炮彈一樣的感覺,感覺一桶全是小炮彈。我看你這里邊這還不算是最大的?
徐舟波:這不算最大的。
記者:這里還有更大的。
徐舟波:看一下。
記者:你一個人能拿動嗎?
近幾年,我國大力扶持壯大遠洋漁業,金槍魚作業海域從太平洋發展到了大西洋和印度洋,徐舟波了解到,加工企業還不到十家。
徐舟波:因為它的熱能比較高,像美國航空母艦上的士兵,就吃這種,因為它做成鐵罐頭以后保質日期長,也不用像我們菜的話要配很多種,直接吃罐頭熱能就夠了。
金槍魚在國外有著非常廣泛的用途,可以生吃、做罐頭等,需求量很穩定。然而,國內的金槍魚消費氛圍還沒有形成,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徐舟波意識到,國內的金槍魚需求量將會增加,應該先下手為強。
徐舟波:今后隨著我們消費觀念的改變,國內的需求量也會暴增的。
記者:那合著你先把這塊的資源給占起來。
徐舟波:我先把這個資源給占了,先把技術給抄熟練了,今后銷到國內來。
徐舟波把金槍魚肉蒸熟包裝,作為罐頭的原材料出口到歐美國家,一年能做1萬噸原料金槍魚魚。這樣一來,徐舟波的產品種類覆蓋了熟食品、凍品、半成品和干制水產品四大類,競爭力大大增強。到2014年8月,他的企業銷售額已經達到了1.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