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東、西山種茶、制茶始于兩晉南北朝,已有千年歷史。唐陸羽所著《茶經》就有茶葉出自“長洲縣(今蘇州市)洞庭山”的記述。宋朝時此茶叫“小青茶”已作為貢茶,據朱長文的《吳郡圖經續記》(1084年)記載:“洞庭出美茶,舊入為貢……”清初,洞庭茶俗稱“嚇煞人香”,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清世祖康熙皇帝南巡太湖,遂以該茶色碧形曲似螺、采于早春為由,欽定茶名“碧螺春”。
洞庭山碧螺春茶摘得早、采得嫩、揀得凈,每500克特級茶有7萬多個芽頭,為全國名茶之最;采用純手工炒制,“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帶揉、連續操作、起鍋即成”,獨特的加工工藝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碧螺春碧色悅目、味淳甘厚,隨著嫩芽茶葉徐徐沉入杯底,瞬間“白云翻滾,雪花飛舞”,展開的碧螺春芽葉仿佛天上的“翠云浮動”,碧玉色的茶湯和翠綠的芽葉交相輝映,像“春染海底”、“綠滿晶宮”,清香襲人。細啜慢品洞庭碧螺春的花果香味,令人心曠神怡,仿佛置身于洞庭東西山的茶園果圃之中,領略那“入山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里醉”的意境。百年來,洞庭山碧螺春獲得過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南洋勸業會優等獎等榮譽,1972年,周恩來總理同基辛格在上海議定具有歷史意義的上海公報時贈送的國禮就是碧螺春茶。在2014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洞庭山碧螺春品牌價值為34.23億元人民幣。
有了“洞庭山碧螺春”這塊金字招牌,吳中區的茶業規模迅速擴張,碧螺春茶葉產值不斷攀升,目前,吳中區洞庭東、西山擁有茶園30800畝,總產量315噸,總產值2.38億元,暢銷國內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區,遠銷美國、德國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全區茶企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地理標志商標+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實施碧螺春茶葉的集約化生產、企業化管理、品牌化銷售、市場化運作,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帶動了茶農增收致富。據統計,2014年,茶農戶均茶葉凈利達10300,從業人員達3.8萬人,解決了當地乃至外地部分剩余勞動力。此外,吳中區在太湖沿線建起了以品碧螺春茶為主題,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休閑旅游園。每年春季,游客蜂擁而至,環太湖成了人們踏青郊游的天然大氧吧。據統計,2013年吳中區接待游客1526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2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