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點鐘,當人們都已經熟睡的時候,有這樣一群人,早已開始忙碌了。
記者:天這么黑,對你們補蝦來說,有難度嗎?
員工:難度還是有一點的,難度是有一點,還好我們頭上有頭燈嘛。
在看工人們捕蝦的過程中,記者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記者:那個蝦的那個蝦池有紅紅亮亮的那個是它的什么部位?
傅學軍:它的眼睛嘛,就是眼睛嘛。
他就是傅學軍,在南美白對蝦銷售的旺季,傅學軍每天都會兩點半起床,跟工人們一起忙碌。
記者:這蝦個兒都好大啊。
傅學軍:這27、28條一斤。
記者:這有多長啊?大概?
傅學軍:12公分。
記者:12公分,這就是成品蝦了?可以銷售了?
工人:好了,好了!
記者:這車要拉走了。
傅學軍:拉走!快!
記者:就是為了趕時間。
傅學軍:嗯。
記者:你這個冰塊加進去有什么作用呢?
商販:來不及,來不及。干活來不及。
記者:那每天這么早起困不困啊?
傅學軍:雖然早上這么早起床,但是有錢賺啦,苦中也是樂。
記者:高興哈?
傅學軍:嗯,高興。
傅學軍告訴記者,每天早上都是一場戰斗。為了盡量減小對蝦受到外界的刺激,商販們必須往蝦桶里放上冰塊,使水溫保持在十幾度。這個溫度適宜對蝦,能夠避免對蝦應激反應,不會亂蹦亂跳。從蝦塘捕上來的對蝦,要經過一個小時的陸運,半個小時的水運。才能趕在5點前運往海鮮市場批發出去,為了讓人們吃到最新鮮的,商販們爭分奪秒。
記者:每天早晨大概幾點開這?
商販:四點,四點。
記者:全是鮮活的對蝦。
商販:活的,活的呀。
記者:這個南美白對蝦現在賣得好嗎?
商販:賣得很好的。
記者:價格大概在多少。
商販:價格30元一斤。
記者:30元一斤。
商販:四點鐘就要起床了。
記者:每天都是這樣的啊?
商販:每天都是這樣。
對很多人來說,對蝦就是美味,而對于傅學軍來說,對蝦改變了他的人生。也正是養殖對蝦,讓人們一提到傅學軍的時候,常說的兩個字就是倒霉。
傅學軍的大姐:每次他要成功的時候,他就要有一個災難,反正是多災多難的。他的創業確實挺辛苦的。
村干部:倒霉,說是運氣不好嗎。辦企業的話磕磕絆絆的,誰也想不到。
傅學軍的妻子:他就是這樣反反復復的,本來很好的,過了兩三年,三四年,又出來一個事,就這樣。
村民:太倒霉了,哎呀,那怎么說呢,災難挺多的。
創業十多年來,傅學軍總是碰到這樣的怪事。每到快要賺錢,快臨近成功的時候,就會遭遇突發事情,弄得雞飛蛋打,前功盡棄。這樣倒霉的事情多了,讓他創業十多年,還是欠了債。很多人都勸他快放棄創業吧,就連傅學軍自己都感慨總是遭到命運的捉弄。但是從2010年開始,傅學軍突然走出了倒霉蛋的陰影,搖身一變成了創業牛人,不但快速積累起了千萬財富,還成了行業的領軍人物。在他身上又發生過哪些不為人知的財富故事呢?
這里是浙江省的舟山市。舟山,是一個由1390多個島嶼組成的群島城市。很多島嶼對外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船。2014年8月6日,在定海區新聞辦公室主任季勤的帶領下,我們搭乘20分鐘左右的船,到達了一個叫做長白的島上。傅學軍就出生在這個島上。
從高中畢業,開始謀生的時候,傅學軍就有一個特別強烈的信念,渴望成功。
傅學軍:一開始捕魚,這時候人家有幾條船可以干,我只有一條船,但我是這樣一個想法,人家可以搞,我怎么不可以搞啊?
妻子:大概是生來就是這樣的性格吧,他想做出一番事情來。
傅學軍先是自己出海捕魚,之后掙了錢租船請人給他打工。到了1995年,他不但有了捕魚的船隊,還靠著海捕積累了20多萬元財富。
1996年,他賣掉了漁船,拿著所有積蓄,還借款10萬元,花37萬元錢買了人生中第一艘200噸的海運船,投身海運行業,準備開啟他新的財富之旅。可就這個時候,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妻子:那時候也沒錢,都是向別人借的,背了一身債。
傅學軍:碰到了這也是沒辦法,也不是我自己造成的。
傅學軍把船放在船廠維修,準備第二天下水。可是因為電工在電焊時,操作有誤,導致整條船起火。雖然得到了些索賠,但遠不夠他還債。
不但沒有靠海運船掙到一分錢,反而變成了一個負債的人。因為這件事,周圍朋友都覺得傅學軍倒霉,甚至還有人勸他安安穩穩外出打工得了。
傅學軍:包括有的親戚也有說這種話的,萬一你再繼續不成功那肯定欠人家的錢越來越多了。但我是這樣想的,假使自己不去做生意,靠出去給人家打打工什么的那你欠人家的錢怎么辦?還也還不掉。
1998年。傅學軍又籌錢40萬元養殖文蛤。文蛤養殖技術成熟,風險小,他邊賺錢邊還債。眼看著欠債就要還清了,這時候傅學軍又不安分了,創業的想法更大了。他覺得養殖文蛤雖然安穩,但是利潤小,他想尋找更好的商機。
這是南美白對蝦,它殼薄體肥,肉質鮮美,含肉率高,是人們餐桌上的美食。在2002年的時候,舟山市引進了南美白對蝦。因為這個品種的對蝦產量高,很快舟山市就有人開始養殖。
記者:這個行業對你來說是個什么行業?
傅學軍:這個行業南美白對蝦養殖,是高風險,高回報的一個行業,風險主要是什么原因,這個蝦它一個池塘里假使有一個病蝦,整個池塘就會全軍覆沒。
記者:就是說它這個感染率比較高。
傅學軍:嗯,感染率比較高。
因為養殖風險大,當時長白島上只有一家企業在做。傅學軍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他想搏一把。
2004年,傅學軍將養文蛤的15個池子改造成高標準的圍塘,并從海南省購買了蝦苗,開始養殖南美白對蝦。怕自己養殖失敗,傅學軍吃住都在蝦廠,所有的活都自己干,特別用心。
傅學軍:來看看我的蝦。
記者:個這么大呢?
傅學軍:這就是成品蝦。
記者:這就是你的那個成品蝦,現在這種蝦,哎呀,抓不住,這種蝦就是已經可以銷售的了是嗎?
傅學軍:對,銷售了。
現在像養到這樣程度的蝦,現在市場上的價格在20多塊錢一斤,那你投入的成本一般11-12塊,20塊可以賣,還有8塊錢的利潤。
記者:就是說它的利潤比較高?
傅學軍:嗯。高回報的一個行業。
南美白對蝦,養殖三個多月,長到12厘米左右就可以上市銷售。2004年7月傅學軍將蝦賣給上門來的經銷商,賺到了50多萬元錢。養殖順利,銷售也不愁,這讓傅學軍對自己當初的選擇更加自信。第二年,他又擴大了養殖規模,準備大干一場。
2005年,眼看著傅學軍的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他就像是中了一個魔咒,倒霉蛋的傳言又開始了。
2005年,舟山市遭遇了臺風天氣,雨量增大。等臺風過后,所有的養殖場都好好的,而長白島上卻傳來了一個消息,傅學軍的養殖場出事了。
知情人:太倒霉了。
記者:太倒霉了?
知情人:嗯,太倒霉了,運氣不好嗎,所以說太倒霉了。
傅學軍的養殖場建在島上地勢低的下風口,只要有降水,島上的積水最終都會流向他的養殖場。所以,整個島上,就只有傅學軍的養殖場受災。15個蝦塘被雨水沖壞了13個,經濟損失60多萬元。這一下就把他2004年才掙到的50萬元,全都賠了進去。
很多人都說傅學軍倒霉,可他心里憋了一股勁。2007年,傅學軍又借錢將養殖規模擴大了一倍達到300畝。這一年南美白對蝦市場行情特別好,風調雨順。眼看著就是一個能翻身賺大錢的好年景。可就在5月份,傅學軍怎么也沒想到因為工人的粗心,有幾個池子,遭遇了蝦病。盡管損失不大,只有10多萬元。可這樣的出事頻率,讓傅學軍自己都很無奈。
傅學軍:這個我自己講,就是我自己的命運,反正就是一生注定,命運注定嘛,有幾年錢賺到了,就要有個災難打垮我。
妻子:他就是這樣,反反復復的。本來很好的,過了兩三年,三四年,又出來一個事。就這樣。
2007年,雖然小麻煩不斷,但傅學軍還是賺了錢。一盤算,還了舊債略有剩余。家里人勸他,折騰了這幾年,總是提心吊膽的,還是放棄創業吧。
姐姐:反正我們也說,還是其他找份工作算了嘛,安穩一點算了嘛,反正人家也都在做,其他的工作都在做嘛,他們也過得很好嘛,是吧?
即便是所有人都覺得他倒霉,家人也全都勸他放棄,可傅學軍卻還是堅持自己的選擇,并且更加專注投入到這個行業里去。一點也不服輸。
傅學軍:只要我既然做了,我這個人就是性格實際上很自信,好像人家做得好,我為什么做不好?有這種心理。
靠著這股韌勁兒,傅學軍掙了錢就投入到養殖場。到2009年,他已經將南美白對蝦的養殖面積又擴大了一倍多,發展到了500畝。那年的市場行情好,順利的話能掙到上百萬。家人也高興,覺得傅學軍的好日子終于要來了。
2009年11月17日,傅學軍早上一起來,感到氣溫突降。他趕緊走到室外,來到蝦塘撈蝦。一網撈上來,果然9只蝦里面有7只已經凍死了。再撈一網,還是沒見幾只會跳的。
傅學軍:2009年11月中旬,連續三個冷空氣影響我們舟山,17號早上,我水溫計一看的話,水溫只有八攝氏度。趕到池塘邊一看這個蝦,撈上來基本上全部死掉了。那這一年慘了,還有300噸的蝦沒有收上來。全部凍死在池塘里面了。
500畝池塘,本來能收獲300多噸鮮活對蝦,而且再過5天就會有客戶來買。這些南美白對蝦凝聚了傅學軍太多的心血。
傅學軍:這個反正我自己坐在辦公室里面,實際上說也說不出話,一看見蝦走出去全部都是死蝦,話也不會說,實際上內心就是在掉眼淚一樣。
工人:水排出去以后,雪白一片,全都凍死了。雪白一片全是死的蝦。哇,都傻了。全傻了。
知情人:我們也驚呆了,我們看到蝦大量的死亡浮在塘的四周,還有中間,反正到處都是,好多好多,我們自己感覺到,這怎么是這樣的?這個場面實在是沒有經歷過,反正無法言語那個場面。場面太慘了。
大家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傅學軍,他呆坐在椅子上一句話也不說。盡管死了好多的蝦,但還是有存活的。妻子葛賽芳,邊哭邊組織工人在蝦塘里搶收。而這時候,天空又下起了雨,這一天格外難熬。
傅學軍的蝦塘受災的事很快在村里傳開了。晚上9點多鐘,長白島的村干部,村民,還有他的朋友,都自發性的來到了蝦廠。大伙和廠里的工人一起,搶收活蝦,處理死蝦。
知情人:我們當時來的時候,看到魚塘邊上都是人,他們這個村莊里的鄰居都給他們幫忙了,有的人拉著小車,有的人在抓蝦。塘到處都是人。
記者:那次你知道是嗎?
村民:知道知道。
記者:你去了嗎?
村民:我,我們群眾一般的人都去了。
記者:村里是自發性的去幫他嗎?
村民:對,自發性的。
記者:為什么都去啊?
村民:他主要是人挺好的,覺得他這樣虧了這么多,就這樣去幫他了。
村民:他每年在這里養蝦,養起來每年出來的錢很多的,每年出4.萬5萬,給窮人,給老年人每一年都補發給他們的。
記者:就給村民。
村民:嗯,村里的群眾對他很有信心。
記者:那你們都是自己去的嗎?
村民:嗯,自愿去的都是,都是自愿去的給他去搶救的。
160多個人經過連續兩天兩夜的努力。終于是搶收了80噸南美白對蝦。可是冷空氣一來,為了安全。通往市區的船班全部停運。在島上搶收的蝦根本運不出去。傅學軍這次真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大家也都覺得這次他挺不過去了。
知情人:他們兩夫妻都哭喪著臉,一聲不響的,人家別人都在說這次虧大了。很多人都覺得完了。
村干事:這個事情已經發生了好幾次了。所以說這次的話,我們認為他垮下去了。
記者:你們沒覺得他可能還會重新做起來嗎?
村干事:我們都認為他不能夠把企業辦下去了,肯定是不行了。
以前也經歷過大大小小的困難,但傅學軍都挺過來了。可是這次,他自己都接受不了這個現實。
傅學軍姐姐:他話也不說了,反正是垂頭喪氣的,很難受的樣子,有時候他要哭了,眼淚說說流出來了。看到他這么難受我心里也難受,但又幫不上忙。
記者:以前見過他這樣嗎?
妻子:以前沒有的。
記者:就那天?
妻子:是的,那天,我是勸他這樣的打擊,沒事,我們以后的路還很長的肯定還要發展的。跟他這樣說。
冷空氣過后,盡管大伙幫著挽回了近100萬元的損失。但傅學軍還是賠進去了近400萬元。隨后的幾天里,傅學軍變得沉默寡言,他經常一個人去海邊,思考接下來的路要怎么走。
傅學軍:一開始自己內心上,我為什么運氣這么差,一開始這么想。后來,自己琢磨琢磨,既然我有這么多的親戚朋友兄弟來幫忙,我肯定有信心,把這個行業一定要給它做好,做大。再難也要走下去。
從2004年開始,傅學軍創業一直都處于賠了賺,賺了又賠的狀態。然而在隨后的4年里,他卻實現了財富的逆。從一個倒霉蛋,變成了當地的創業牛人。在有的養殖場因為效益不好而放棄養殖的時候,他卻能做到效益翻番。
水產站站長:應該說是,他養殖的時間不是最早,但是發展得比較好。在定海區應該是后起之秀。
2010年,傅學軍一個人先后去了廣東省,海南省考察。回來之后,就說要貸款200萬元做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當他把這件事,說給周圍人聽之后。大伙覺得很不可思議。養殖南美白對蝦這么多年來,傅學軍已經投入了上千萬。而且遭遇冷空氣之后又賠了近400萬元。現在這個時期已經是負債的狀態,怎么還要再借?他到底靠什么來翻身呢?
村民:他自己說,反正又虧本的時候,就有賺的時候。他這樣的。
記者:他這樣說?
村民:對。說。他說有賠就有賺的時候。
傅學軍為什么會這么自信?難道在這趟外出考察中,他發現了什么穩賺的財富秘密嗎?
2010年,傅學軍外出考察時,看到外地有養殖對蝦的企業,啟用了大棚。依靠購置鍋爐加熱,給養殖的大棚提供配套熱能,能常年保持蝦苗棚對蝦棚的恒溫。傅學軍覺得這是個好辦法。回來后在政府的幫助下他聯系到貸款,籌資200萬元開建大棚,為了再次證明自己,傅學軍全情投入到自己的蝦廠里。
記者:哦。這就是蝦苗。
傅學軍:嗯。
記者:這蝦苗怎么這么小?
傅學軍:這,剛放幾天。
記者:你們買來差不多就是這么大是嗎?
傅學軍:比這還要小,買來只有0.5厘米到0.6厘米。
記者:然后放在這個池子里暫養?
傅學軍:嗯,大棚,一年可以養兩茬。第二個。假如下半年,像2009年連續三個冷空氣類似的自然災害,假使大棚搞好,到11月,12月有大棚可以保護。
大棚不但能抵御氣候變化帶來的種種危險,還讓傅學軍找到了另一個生財之道。原先露天養殖,受溫度的影響,一年只能養一茬對蝦。而扣上大棚之后,可以恒溫,一年能養兩茬對蝦,效益也能增加一倍。經過這么多年的努力,傅學軍不斷地修正自己,專注對蝦養殖。倒霉的事也離他越來越遠了。到2013年。傅學軍再次擴大養殖規模,將養殖場發展到了650畝,每年能銷售對蝦300多噸,銷售額達到了上千萬元。
長白管理處主任:傅學軍的這個塘,是在我們長白島這塊是名列前茅的,無論是規模還是效益,都是可以排在前面的。我個人覺得跟他的肯鉆研,肯用心的去做有很大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