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酒葡萄,鮮食葡萄,葡萄文化旅游,酒莊……集種植、加工、銷售、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紫色經濟”,已經成為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經濟的重要增長極。
憑借日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適中,和黃河灌溉系統完善的資源優勢,賀蘭山下生長的葡萄品質優良。近年來,為推動葡萄產業融合發展,自治區將葡萄產業列為全區經濟轉型升級十大產業集群之一重點推進,先后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法規政策,從產區保護、資金投入、科技支撐、人才培養、市場推介等方面全力推動葡萄產業快速發展。
截至2015年,全區葡萄種植面積達到61萬畝,其中釀酒葡萄51萬畝,產量20萬噸。已投產葡萄酒莊72家,加工能力近27萬噸,正在建設的酒莊有58家,葡萄經濟綜合產值達65億元。
紫色經濟的崛起,吸引了保樂力加、軒尼詩、張裕、長城等國內外一批知名葡萄酒企業到賀蘭山東麓建基地、建酒莊;原歌、加貝蘭、銀色高地等一批自主企業品牌近年來也迅速崛起。自治區葡萄產業發展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政府每年投入20億元發展葡萄酒產業,帶動社會投資100億元。
為推動葡萄和葡萄酒產業發展,自治區通過舉辦葡萄酒節、國際葡萄酒博覽會,組織企業參加國內外推介會、展銷會、品鑒會,擦亮了賀蘭山東麓“紫色”名片,“小酒莊、大產區”雛形初現。
“剛開始的時候農民種的葡萄每公斤賣3元錢,現在每公斤賣到8元錢左右。”自治區葡萄產業發展局局長李學明介紹,賀蘭山東麓葡萄越種越多,價錢越賣越貴,農民增收越來越多,關鍵在于打通葡萄種植和二三產的產業鏈,實現融合發展。
賀蘭山下的鎮北堡吳源村農民賀家來對記者說,地里的葡萄收獲后直接賣掉,每公斤不過幾元錢;加工成葡萄汁、葡萄酒出售,利潤就會翻上好幾倍。摘葡萄的季節,利用葡萄園開展休閑游農家樂,收入會更多。尤為可喜的是,每到葡萄收獲季節,來自各地的游客,在葡萄園親手采摘親自釀酒葡萄美酒、送親友,成為賀蘭山下“紫色經濟”的一個吸引食客游客的好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