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藕挺大個兒,看來整體長勢應該不錯。”10月30日,在遼寧省大石橋市旗口鎮曾屯村的稻田地里,種植戶劉洪坤喜上眉梢,看著一節節剛采摘出水的蓮藕,一顆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沒想到第一次種植蓮藕就小獲成功。這是劉洪坤和其愛人賈昌友創新發展的新路子——改稻田地為蓮藕池,也是營口地區首家種植食用藕的有益嘗試。
試種:開辟致富新路
10月末,天氣轉涼,是金燦燦的收獲季節。但旗口鎮劉洪坤的10畝池塘里,表面看上去一片凋零的景象??墒鞘熘@水面下的奧秘的人卻要叫好:在下面的泥土地里,蓮藕卻已盤根錯節,連接成片,可謂“滿塘寶”。
劉洪坤一邊查看著蓮藕的長勢,一邊指揮著工人繼續往地里注水。“這池子里的水,十天八天抽一回,一次注水夠四天五天的量?,F在水位是半米深,等冬天時,就得超過1米深,這樣藕就不能被凍了。”注水是劉洪坤為了藕防凍的一項措施,同時邊壩上也被塑料薄膜包上,以免淌水。
說起種植蓮藕的起因,劉洪坤告訴記者:藕一般在南方常見,在我們北方比較少見。當初選擇養藕時,一個是因為省心,另一個是因為產量高,還便于管理、采收和貯運。經過考察,我們這的水質好、土壤肥沃,適宜種植藕。而且這種東西不用操心,比較好養,生命力旺盛。只要種上了,肥料和水跟上了,冬天做好防凍,就不需要怎么管理,它自己就開始在地下串根了,我們就等著收就可以了。但在剛開始種植的時候,劉洪坤也擔心會出現問題,所以她還專門找個種藕經驗豐富的師傅常來指導作業,平時在電視上也多跟著學一些相關知識。
在池塘里,只見一名穿著皮褲的挖藕工東挖挖、西探探,并不是成片挖藕,僅是選取了幾個地點隨機挖。“其實現在就基本進入藕的收獲期了。您瞧,現在挖出來的幾個,都挺好?,F在收也可以,明年開春收也可以。”但是為了長遠打算,劉洪坤另有計劃。“現在是十畝的試驗田,如果按照現在的形勢來估計,一畝地可產四五千斤的藕,效益挺可觀的。明年打算多包點地,多干點,承包一二百畝。所以,現在先不著急挖,等明年春天5月份栽秧前挖出來,做苗子用。”
據了解,一根藕,又稱“藕鞭”,由幾個到十幾個節藕連接而成。藕被種上后,會像草莓一樣到處落根,每個根就是一節藕,這些藕在水底不是豎著長,而是橫著生。未來,這片池塘將到處是“金疙瘩”,劉洪坤的小蓮藕連通了致富路。
推廣:促村經濟轉型
家有6畝地的李忠波老漢,每次去自己家稻田地兒的時候,都會路過這片蓮藕池。他也是這片蓮藕池的“觀望者”。他告訴記者:“兩個多月前,稻子揚花時,這里的蓮花就開了,一大片,各種顏色,特別好看。”而不知道種植蓮藕的收入會怎么樣,所以他也“靜候佳音”。如果劉洪坤這次種植蓮藕成功了,收入高的話,李老漢也將考慮“轉行”。
為了能帶領更多人致富,曾屯村黨支部書記趙洪平對劉洪坤夫婦引進的這個項目大力支持,并且做了大量幫扶工作。他說:“我們村共產黨員賈昌勇夫婦原來做塑料生意,這回積極引進荷花蓮藕新項目,是農村經濟轉型的一種探索和嘗試。”他還算了一筆明白賬:目前市場上批發蓮藕的價格在2元錢左右,每畝地藕的產量在4000斤左右,首次投入大約7000元,以后投入將大為減少,屬于一次性投入,平均來說一畝地大約可凈賺3000元,比水稻種植收益大許多。而且荷花盛開季節,還可開發賞花游等旅游項目。
趙洪平覺得帶領村民們致富有希望了:如果可行的話,市場經濟效益可觀,就準備大面積發展和推廣。農戶需要支持的,村里盡全力想辦法,幫助爭取好政策,像原來發展蔬菜大棚一樣,不管是架線,還是修路,全力支持這項事業。全村共有2700畝田地,將把全村土地搞一下聯合,協調農戶土地承包,把低洼水稻田全部發展成為規?;?、集約化的蓮藕生產基地,計劃發展到1000畝。規模化后,成立一個合作社,進行統一管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劉洪坤夫婦選擇省地、省水、省肥的蓮藕種植項目,進一步推動了農業轉型發展,走出了一條生態經濟雙贏的綠色發展之路。未來,這里或許會將“接天蓮葉無窮碧”,讓曾屯的農民嘗到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