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周末和節假日,位于104國道旁的“北塘桂花村現代農業觀光園”里,都會迎來眾多采摘游的市民。“我們園里一年四季都可以采摘,眼下火龍果、甜橘柚可以摘到12月,之后又有草莓上市。”浙江省樂清市清江鎮北塘村村民戴瑞蘭放棄在外的生意,回到家鄉心甘情愿地當起農民。
“家鄉變好了,自然就想回來。”不只是戴瑞蘭,如今,約有三分之一原先在外的北塘村民,選擇回到家鄉。這一轉變,源于該村進行村環境整治和新農村建設,繼而促進發展生態農業。在過去的7年時間里,北塘從一個落后小村,搖身一變成為如今的“浙江省森林村莊”“溫州新農村建設星級村”“溫州十大最美村莊”和“樂清市全面小康建設示范村”。
生態農業造就“草莓村”
2009年初的一次村務會議,讓北塘村黨支部副書記傅春旺記憶猶新:“會上決定,在流轉來的600畝土地上種植‘紅頰’品種的草莓。”傅春旺介紹,從2009年5月開始,北塘村成立果蔬專業合作社,并開始引導村民將承包的土地經營權集中流轉與合作,在村民的大力支持下,土地流轉率達到了95%。
“我們培育的草莓從選籽、種苗、栽培、施肥等方面,都有嚴格的技術要求,質量上去了,放到市場上根本不用愁銷路。”為了種出優質的草莓,傅春旺和幾個村民專門到臺州學習,還請來省、市農技專家上門培訓。2009年底,經由合作社統一收購、包裝的北塘草莓一上市,就獲得溫州、上海等地消費者的一致好評,2010年,北塘草莓面積擴大到1000多畝,并注冊了“北塘牌”商標,北塘村也因此成為遠近聞名的“草莓村”。
北塘草莓的一炮打響,更堅定了北塘村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決心。于是,北塘村“兩委”開始聯合周邊清南村、鄴岙村等村參與土地流轉500多畝。同時,以104國道為界,把國道西邊的600多畝農田統一流轉,結合省級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項目,建成農業觀光園,以草莓主打,還開發了葡萄、獼猴桃、火龍果、甜橘柚等多個品種,帶動300多戶農民參與。5月草莓期結束后,又進行白菜、豆類、玉米、水稻等農作物輪種。
過去,北塘村1800多人口中有三分之二的勞動力在外地謀生,“現在不僅本村留守勞力實現就地就業,甚至還要到外村雇勞力打理農業園。”傅春旺告訴記者,從北塘村到雁蕩山車程不到十分鐘,村里正在規劃和旅游單位合作開發“雁蕩山+采摘游”的旅游觀光項目,此外,北塘村正在規劃打造集現代農業產業與農業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現代都市農業觀光園區。
村貌大變生活樂融融
一汪碧水繞村莊蜿蜒,河里鯉魚暢游,路旁的濱水公園里孩童歡聲笑語……走在清江鎮北塘村,眼前的美景讓游客贊許不已。
“以前村里露天坑就有278個,臟水都是直接排到河里。進了村,車比路寬,如今,5到8米寬的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戶。”北塘村黨支部副書記傅春旺帶著我們繞村漫步。北塘村的變化,始于2008年6月,當時全村啟動污水處理工程。
時任北塘村委會主任的蘇德生和村“兩委”,對未來的村莊發展思路非常清晰:全村耕地面積860畝,水系環繞全村,北塘要發展生態農業,要美化居住環境,都繞不開一萬多米長的河道。那時,村里的河道都是垃圾河,又黑又臭。
2008年,當其他地方還沒有治水概念的時候,北塘村的河道整治已經轟轟烈烈展開了。村里沒有集體資金,村委會主任蘇德生帶頭出資加上少量村民集資。“當時村里有500多戶,全村的污水治理就從拆露天坑開始。”傅春旺告訴記者,每拆一個露天坑,村里給予補助700元,取而代之的是7座生態公廁,家家戶戶鋪設排污管網。
如今,河水變得清澈了。“全村修了9座橋,34條公路,將6個自然村都連起來。還在公路、河道兩畔栽下了上萬株桂花樹,現在我們別名‘桂花村’!”傅春旺不無驕傲地告訴記者。
環境變好,產業發展,富裕的村民生活越來越滋潤。從2008年開始,村里出資為全體村民參保了新型農村醫療保險,凡參加土地流轉、年滿60周歲的北塘村村民,還可享受合作社每月300元的養老金。“北塘村婦女舞蹈隊自編自排的‘北塘水果舞’,年底會在鎮里演出。”清江鎮宣傳委員吳荷芬介紹,2013年11月,北塘村建成了以發展新興農業為主題的文化禮堂,新建三堂四窗五室六廊等,成為遠近村民學習娛樂的好去處。北塘村還先后投入五十多萬元,建設室外籃球場、室內乒乓室、健身房、象棋室等體育設施。幾年來,在清江鎮組織的全民運動會上,北塘村曾兩次獲得團體一等獎。
創業美
堅持生態導向、市場導向和科技導向,一方面拓寬農業生產的領域,進一步開發農業資源,使真正種地的農民收入得到增加;另一方面著力拓展農業外部增收空間,通過建設小微企業園、發展鄉村旅游、來料加工等途徑發展農村二、三產業,促進農村產業轉型升級。堅持互動共贏、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城鄉文明共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