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機藝融合 小雜糧照樣賺大錢

   日期:2015-11-13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1593    評論:0    

  “咱神池,一畝大田純收入超過1500元的,我以前想都不敢想。”

  干農業的最怕細算賬,一項以農機農藝結合為載體的雜交谷子地膜覆蓋機械化穴播種植模式成熟后,山西省忻州市神池縣的農委主任王玉珍最愿意干的事情就是和農民算經營賬,在縣域推廣種植張雜谷子,調整糧食種植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神池縣目前的谷子種植可以說是集新品種(雜交品種)、新技術(機械穴播、地膜全覆蓋和免間苗)、新材料(專用播種機)為一體的綜合技術集成模式,是立足旱作農業區實際,看得見摸得著的以技術推動調結構、轉方式、促增收的好路子。”山西省農業廳技術推廣總站站長楊軍說。

  2015年,雜交谷子地膜覆蓋機械化穴播種植模式被列為山西綠色增產攻關模式。

  良種良法調了產業結構

  “夜里躺下想了千條計,早上起來還是種玉米。”

  “我們公司也不愿意去神池賣種子,一碰上旱年無法下種,我們就得給他們退貨。”一位玉米種業公司老總曾經對記者說。

  位于晉西北黃土高原的神池縣,列在農業部“鐮刀彎”規劃中的“太行彎”,地處農牧交錯帶,屬于雁門關生態畜牧的輻射區。調結構,糧改飼使命在身。

  神池盡管是個純農業縣,但是發展農業的條件卻很差,年平均氣溫4.6℃,年平均降水量481.3毫米,無霜期平均114~116天,全縣山地和丘陵約占總面積的88%,平川僅占12%,平均海拔高度1500米左右。一年兩旱兩凍是常態。春旱年年發生,伏旱發生頻率65%;每年要發生早霜和晚霜,晚霜發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早霜發生在9月下旬。

  農民靠天吃飯,土地廣種薄收。全縣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0萬畝,以雜糧、玉米、馬鈴薯為主。惡劣的氣候條件下,沒有技術支撐,神池縣調整種植結構只是紙上談兵。

  耐旱的谷子雖然是神池縣傳統作物,當時谷子品種生育期短、且產量不高,增產有限。再加上谷子種植要整地、施肥、播種、間定苗、除草、中耕、收打、晾曬等環節均細致而繁瑣,勞動力投入較大,種植谷子畝投工約需10.8個工日,其中最繁瑣間苗每畝就需2.5個工日,所以當時的谷子種植面積受到相當制約。

  2009年神池縣引進了張雜谷3號、6號兩個品種試種得以成功。雜交谷子地膜覆蓋機械化穴播種植模式5年間頓時掀起巨浪,2010年全縣示范推廣雜交谷子3萬畝,2011年推廣到4.3萬畝,2012年推廣5萬畝,2013年推廣到6萬畝,2014年推廣到8.5萬畝,到今年全縣達到15萬畝。

  2015年該縣糧食作物種植面積保持在60萬畝,其中玉米18萬畝、馬鈴薯10萬畝、豆類10萬畝。谷子已經成為占到全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20%,糧食作物面積的25%。玉米獨大的情況得以改變。

  “玉米價格的下跌,谷子的種植面積還要有上升。”神池縣農技推廣站站長施萬榮說。

  農機農藝支起現代農作

  雜交谷子地膜覆蓋機械化穴播種植模式是山西省農業廳技術推廣總站繼旱地小麥探墑溝播集成模式之后的又一個主推模式。

  這一技術模式的主要特點:一是張雜谷3號、6號生育期適中,產量高,分蘗性強,具備高產優勢;二是采取地膜全覆蓋穴播種植,不需要間苗及除草,降低了勞動強度。三是機械化播種,又為減輕勞動力投入提供可能。減少勞動,增加產量,一增一減之間效益提升,從而得到了農民的青睞。

  山西省農業廳技術推廣站雜糧科科長賀曄算了一筆賬——地膜覆蓋機械化谷子種植與傳統露地谷子種植的投勞及效益比較。

  傳統露地谷子畝勞動力投入為:整地施肥1.3個(單畜力折成一個人工)、播種1個、鎮壓1個、間苗3.3個、除草1個、清壟1個、追肥0.2個、病蟲害防治0.5個、收獲1.5個,畝需投入勞動力10.8個工(每個工以10小時計);機械化地膜覆蓋谷子畝勞動力投入為:整地施肥0.3個(單機械折成3個人工)、播種0.2個、鎮壓1個、間苗0個、除草0個、清壟1個、追肥0.2個、病蟲害防治0.5個、收獲0.5個,畝需投入勞動力3.7個工(每個工以10小時100元計)以目前的勞動力報酬計算,畝勞動力投入370元,比傳統種植谷子畝可節約勞動力投入為710元。

  目前谷子全程機械化作業占80%,投入是:清除前茬35元/畝、機械化旋耕整地并施肥50元/畝、機械化覆膜播種60元/畝、種子60元/畝、化肥150元/畝、地膜45元/畝、除草劑等農藥30元/畝,合計投入430元/畝,其余是人工投入370元,總投入800元。按每畝谷子400公斤計,谷子6元/公斤,谷子收入2400元/畝;每畝谷草400公斤,谷草0.4元/公斤,谷草收入160元/畝??傆嬅慨€種谷純收入1760元。

  “從事農業的勞動力老齡化越來越嚴重,通過技術集成物化和機械化降低勞動強度已經成為農民能否接受的主要因素。良種良法、農機農藝結合必須依據這一實際。”楊軍說。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在技術和利益的驅動下,神池縣產業結構調整方興未艾——

  紅崖子村,全村107戶,470口人,是神池縣谷子產業大村,全村耕地5000畝,種谷子4000畝,其中滲水地膜谷子2000畝,全村谷子種植最少的戶也超過30畝。大戶田潤虎種植農作物180畝,其中谷子150畝,全部機械化種植和收獲。

  紅崖子村所在的長畛鄉,人均10畝左右耕地。谷子產業30畝以下的占10%左右,收入5萬元左右,30~100畝的占80%,收入在7~10萬元,100畝以上大戶約10%左右,收入30萬元以上;長畛鄉已經成為全縣農民存款最多的鄉鎮,記者在該鄉信用社了解到,2014年本鄉農民存款達到7000萬元,全鄉2430戶,戶均28806.5元。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