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種養平衡”模式的不斷推進,蔬菜種植已經成為村上的重要產業
關口街道升平村綠爵養殖合作社負責人程章龍如今最操心的問題,不是養豬,而是種菜。
作為當地的生豬養殖大戶,程章龍的生豬年存欄量常年保持在1000頭左右。2013年開始,通過種養配套,他飼養的1000多頭生豬逐步實現了“零排放”。為了鞏固“種養平衡”效果,當前他正計劃擴大合作社的蔬菜種植面積。
在升平村像程章龍這樣,通過種養平衡實現“零排放”的養殖戶還有43戶。自2014年整村推進“種養平衡”以來,目前全村已有5000頭生豬實現了“零排放”,真正實現了“肥水不流外人田”。
投資20余萬,嘗試“種養平衡”
昨日,記者走進了升平村白泥組。在大片鋼架大棚下,一蔸蔸萵筍、白菜正在快速生長,綠油油的一片,甚是喜人。“因為主要肥料是發酵的豬糞水,所以蔬菜的長勢更好。”正忙著檢查輸送管道的程章龍一臉自豪。
2007年看中了當時火熱的生豬養殖市場,程章龍在村上建起了養殖場,并通過自繁自養將規模擴大至年存欄量1000頭。“規模大了,污染也重了。”程章龍告訴記者,刺鼻的臭味和生豬排泄物讓村民怨聲載道。
“如果不想辦法,豬遲早是養不成的。”程章龍清醒地認識到這個事實。為了減輕污染,程章龍先后嘗試過“干濕分離排放技術”等,但最終都因為勞動量太大,不得不放棄。2013年,程章龍又開始了新的污染治理嘗試——這次他流轉了150多畝蔬菜,并累計投入了20多萬,新建沼氣池11個,蓄糞池3個,沼液運輸管道600多米,“種養平衡”模式初步建成。
整村推進,5000頭生豬實現“零排放”
解決養殖污染問題需要用發展的方法,調整好養殖業與種植業的生產關系。如果用養殖產生的畜糞用于種植業生產是對生物鏈的回歸,既能解決養殖業的污染問題,又能解決種植業用肥,減少化肥用量,還能生產出有機環保的安全食品,是一舉多得的好事,這,便是種養平衡的內涵。
“豬糞尿入沼氣池,發酵后的沼液通過管道輸送到田間,沼渣做成顆粒肥外賣。”程章龍說,按照3頭豬1畝地的配置標準,運行的第一年,他150多畝蔬菜基本不要購買肥料,而且種出來的蔬菜口味更爽口。豬糞水澆菜,菜葉子又可以養豬,實現了立體循環。
從養殖場的排泄物到有機蔬菜的肥料,越來越多的村民從程章龍的“種養平衡”模式上看到了經濟效益。為了進一步擴大的規模,2014年在市環保局的幫扶下,“種養平衡”模式正式在全村推進,并被納入到了長沙市“種養平衡”項目。
“去年我養了170多頭豬,配套了10畝蔬菜,雖然豬價疲軟,但是蔬菜賺了7萬多元。”村民王南其是“種養平衡”的受益者,“下一步我還計劃繼續優化蔬菜種植,進一步提升‘種養平衡’效益。”
“目前全村已經有44戶養殖戶采用了‘種養平衡’模式,5000多頭生豬實現了‘零排放’。”升平村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隨著“種養平衡”的不斷推進,村上還發展出了水果種植200多畝、富硒米種植200多畝。下一步,村上還將在繼續推進“種養平衡”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