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來到位于稽東鎮大橋村的蔬菜基地,只見菜農們正忙著采摘小尖椒。但基地負責人駱成祥卻有些憂心,“我們的小尖椒因為‘賣相’不好遭到了市場冷遇,市民不識貨,想請教專家進行解決呢。”
駱成祥捧起七八只小尖椒讓記者看,只見這些小尖椒和市場里在賣的尖椒不同,個頭顯得矮小,尖部都會出現彎度,有的甚至出現了360°的“大轉彎”。“市場里的小尖椒,個頭大,外形筆直筆直的。相比之下,我們的小尖椒就成了‘丑八怪’。”駱成祥說,正因為這樣,他們的小尖椒不被市民所青睞。
據駱成祥介紹,去年,他在種植小尖椒之外,還種植了高山茄子,但茄子長著長著就變彎了,和市場里的“高直帥”茄子相比,他的高山茄子成了“矮彎丑”。
“我們一車車茄子和小尖椒運到市場,消費者一看‘外貌’,連問價格的機會都不給我們。”駱成祥說,其實別看這些蔬菜樣子難看,但吃起來口感很好,又糯又鮮,只要吃過,一定會成為回頭客。但遺憾的是,市民并不買賬,為此,駱成祥今年不再種植茄子。
據介紹,高山蔬菜指的是在高山種植的蔬菜,在蔬菜品種上和平原地區是一樣的,但因為種植環境無污染,種植出來的蔬菜更加綠色無公害。更為重要的是,因為高山地區晝夜溫差大,利于蔬菜養分的積累,所以高山蔬菜口感好,營養豐富。但恰恰因為高山地區氣候涼爽,蔬菜生長周期長,個頭長不大。
“我們這邊的果菜大都長相不好看,而且產量不高。”駱成祥說,像平原地區,小尖椒畝產在1500公斤左右,但他們基地只有500多公斤。產量少,品相又不好,本打算憑著口感和營養打動消費者,誰知道市民“以貌取菜”,基地因此連年虧損。
高山蔬菜為何賣相差,記者隨后采訪了有關農技人員。他們說,果菜種植受氣候影響大,對種植技術要求更高,前期管理上要重視促根、促秧、促發棵,進入盛果期后,要及時追肥,壯秧促果。
“同時,要適時宣傳高山蔬菜,可以采取先嘗后買等方式在市民中進行推銷,也利于打開銷路。”該農技人員說,高山蔬菜產業依然是山區農民增收的較好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