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養豬可有年頭了。”王東威一邊往自動采食槽里放飼料,一邊扭過頭對記者說。家住梨樹縣郭家店鎮石槽溝村13社的他,養殖生豬已經近10年的時間,如今他家每年能夠出欄生豬400余頭,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提起養豬的事,王東威總有說不完的話題。“都是這么多年磨出來的,對這行越來越熟悉了。”今年28歲的王東威,既有著一股子年輕人的沖勁,又有著80后的成熟穩重,這個淳樸的小伙子是如何走上養殖道路的呢?記者帶著疑問開始和王東威聊了起來。
從小貪玩的王東威,由于學習成績不好,高中還沒畢業,就在家人的建議下,來到一所技校學習了一年的車工技術,學成后,他便只身外出打工,開始從事相關的工作。在外“摸爬滾打”兩年后,王東威意識到這樣的生活并不是長久之計,繁重的工作并沒有給他帶來相應的收入,加之在外地生活開銷又大,他開始萌生了回鄉創業的想法。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深思熟慮并征求家人同意后,便辭去工作回到家鄉。
因為父母都有養豬的經驗,憑借著這個優勢,王東威也開始搞起了養殖。在父母的指導下,王東威的養殖業很快就起步了,他說:“最初,只是試探著做,沒想到還真就越做越好。”養豬之初,圈舍只有一棟,面積幾十平方米,每天需要按時喂豬、收拾豬舍,還要定期打疫苗,觀察生長情況,雖然辛苦,但畢竟是自己的事業,王東威干勁十足。
養殖的道路上,從來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在搞養殖的這些年里,王東威也曾經吃過虧。他回憶,有一年,肥豬市場行情不好,那一茬豬,他不但沒賺還賠了幾萬元,當時因為上火嗓子發炎都說不出來話。除此之外,因為養殖規模越來越大,照顧起來也越來越費心,有時遇到母豬下崽,他就要整夜整夜的守在豬圈里,生怕這些來錢的“寶貝”出差錯。這些事,對于如今的王東威來說,早已經成為家常便飯。
2013年,王東威與妻子相識并結婚,婚后的他更加勤懇賣力,去年,女兒的出生,讓王東威升級做了爸爸,這讓王東威身上有了更大的責任感,生活更加有了奔頭。“我得讓妻子和女兒過上好生活。”幾間窗明幾凈的瓦房、一個寬敞整潔的庭院、兩棟偌大的豬舍,都是這些年來王東威一路走來的最好見證。
如今,除了搞養殖之外,王東威還兼職生豬買賣中介,幫助周邊村民買賣生豬,“我養生豬時間久,人脈廣了,正好從事這行,不但能夠增加收入,還能幫助鄉親們拓寬銷路,也算是件有意義的事,現在生豬買賣中介這行生意我做得還不錯呢。”王東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