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深圳“質”造菜籃子

   日期:2015-11-06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140    評論:0    

  當前,深圳的食品安全已走在全國前列,但有些深圳市民仍然習慣南下香港購買食品,甚至連醬油都是從香港買,被戲稱為“打醬油族”。

  的確,深圳人可以選擇南下香港“打醬油”。但能夠在深圳本地吃上“放心菜”、“放心肉”,喝上“放心奶”,是老百姓共同的期盼。

  為此,深圳市政府下定決心,于2014年在全國率先啟動“食品藥品安全重大民生工程”,共包括3大子工程、16個子項目,準備投入近24億元人民幣、歷時足7年,全體系、全方位、全過程為深圳食品藥品安全筑造“防護天網”。

  “食用農產品質量和安全保障工程”是“食品藥品安全重大民生工程”的三大子工程之一,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項工程。這項工程將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參照香港標準,結合深圳實際,建立一道牢固的深圳市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防線。

  其中,深圳將投入近5億元,用于食品和食用農產品檢測實驗室的建設和食品快檢車輛的配備,提升檢驗檢測能力。力爭到2017年,全市食品(含食用農產品)抽檢覆蓋率提升至每千人9.5份,達到香港當前每千人9份的水平。

  這段話涉及多項專業數據,它們代表什么意思呢?通俗地說,就是3年后,深圳食用農產品質量水平將達到香港水平,跨越“菜籃子”的深港“鴻溝”。

  打醬油之痛

  按說,深圳市民南下到香港購買食品的成本更高,市民寧愿選擇這種富豪過日子的模式,說到底,還是對食品安全的信心不足。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我國每天有200多萬噸食物走上13億人民的餐桌,而蔬菜、水果、大米、雞蛋、豬肉、牛奶等食用農產品,是人們每天攝入量最大的食物。

  根據2012年國家統計局深圳調查隊的數據顯示,深圳市主要食用農產品年消費需求總量為388萬噸。其中,蔬菜約178萬噸,水果約58萬噸,肉類約104萬噸,禽蛋約12萬噸,水產品(包括海產品)約36萬噸。

  這意味著,食用農產品這個“菜籃子”的質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主要風險點,需要建立可靠的安全防線。

  為了全面提升深圳食用農產品質量水平,構筑具有深圳特色的食用農產品安全局面,深圳計劃斥資9.89億元實施“食用農產品質量和安全保障工程”,結合深圳實際,建立一道牢固的深圳市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防線,保障深圳人飲食安全。

  “供深”之道

  深圳人口基數龐大,耕地資源有限,決定了深圳獨特的食用農產品供給結構,同時也向深圳市政府提出了重大挑戰。

  每天,從深圳各口岸輸送至香港的食用農產品,占據了香港90%以上的市場。其實,深圳的現狀同香港一樣,甚至更為嚴重。目前,深圳95%以上的食用農產品需要由市外供應,供給嚴重依賴外地輸入。

  其次,產品來源地域廣泛、分散,品種繁多。此外,進入深圳的渠道也較為復雜,不同于香港、日本、新加坡等海島地區和國家有物理防線,產品可從海陸空四通八達地進入深圳,難以在進入流通消費領域之前的環節進行全面高效的監管。

  然而,農產品進入流通消費領域的渠道較為集中。據了解,全市35家農產品批發市場、4家生豬屠宰場、近100家農產品配送公司供應的食用農產品量占到全市85%以上,占絕對主導地位,是主渠道監管模式的客觀基礎。

  根據深圳食藥監局的一份報告顯示,深圳市民食用的農產品,主要來源于市場購買,守住這個渠道就能保障絕大多數食用農產品的消費安全。

  因此,市食藥監局決定將監管重點布局在批發市場和集貿市場、配送企業、大型超市這些供應主渠道。

  立足于深圳實際的供給特點,食用農產品質量和安全保障工程,貫徹市政府“一重點和四嚴”的工作思路:以“主渠道”為重點監管對象,同時兼顧各銷售終端,嚴檢測、嚴執法、嚴懲處、嚴準入。

  監督抽檢之利器

  食品安全長久的監管經驗表明,監督抽檢是食品安全監管中的利器。抽檢及其檢驗報告是發現食品安全問題、確認食品違法行為并依法進行處罰的最具法律效力的措施和證據材料。

  因此,食用農產品保障工程的一個關鍵工作思路就是:以“主渠道”為重點監管對象,以監督抽檢為核心手段,對抽檢發現的不合格產品和違法行為予以嚴懲,在保證進入市場流通的農產品安全可靠的情況下,同時倒逼食用農產品經營者提高采購標準,實現提升深圳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目的。

  為充分利用好監督抽檢這一利器,食用農產品保障工程將提升抽檢能力作為重中之重,并采取了多項舉措。

  在深圳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檢測力量基礎上,根據區域食用農產品消費人口、消費量和消費結構等實際情況,建立1000個左右食用農產品檢測處理點。加大食用農產品檢測力度和頻次,到2017年達到香港人均抽檢批次數,年抽檢食用農產品4.5批次/千人。

  跨越六舉措

  當前的食品安全亂象仍存,令人揪心。為從之前的“一國兩制”跨越到將來的“深港同質”,市食藥監局圍繞“監督抽檢”這一核心,另外又精心部署了六大工作措施。

  由于目前深圳市食用農產品市場開辦者、農產品經營者設立的檢測機構在專業性方面仍存在較多不足,檢測人員流動性較大,檢測質量難以保證。因此,擬通過政府適當補貼的方式鼓勵和扶持食用農產品經營者向有資質、有實力的社會第三方農檢機構購買檢測服務。

  其次,打造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平臺,對不合格的產品進行監測、預警,統計分析檢測數量、檢測績效、整體合格率及其趨勢和原因,為受眾提供數據查詢,最終向社會開放,實時公布深圳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和檢測監督情況等。

  再者,探索監管人員駐場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方式。監管人員“嚴執法”,對檢測發現的不合格產品要依法進行查處,同車次不合格產品一律予以銷毀。對違法行為嚴重的,要依法“嚴懲處”,納入黑名單,觸犯刑罰的,依法移送公安機關。

  第四,食用農產品對消費者的危害風險最大因素是農藥殘留,建設農產品交易標準的“倒逼”機制,引導經營企業在產地收購農產品的時候通過商業合同,規范生產企業的產品標識工作,逐步建立深圳農產品的流通標準。

  第五,在嚴格查處不合格產品基礎上,加強典型案例和相關政策宣傳,讓經營者和外地供貨商知曉深圳市食用農產品監管新措施和新要求,自覺提高采購標準和供深食用農產品質量水平。

  最后,通過立法進一步明確市場開辦單位、供貨商和經銷商主體責任和違法責任,通過特區技術規范渠道提高深圳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不斷完善相關制度,健全食用農產品監管體系。

  迫在眉睫的攻堅

  縱觀當前食用農產品監管癥結,其一是依法落實食用農產品經營者質量安全主體責任難,二是缺人手;建立食用農產品監管防線,解決以上兩大問題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我們缺人。”記者在實地探訪海吉星抽檢試點時發現,不論抽檢人員,還是檢測人員,抑或是執法人員,都對這句話頗有感觸。

  目前,市食藥監局基層的檢測人員和執法人員都已不再年輕,甚至還有白發叢生,眼看就要退休的老同志。

  因此,增設監管機構,并增加監管人員,已經成為建立食用農產品安全監管防線最迫在眉睫的任務。

  2017年實現“深港同質”

  食用農產品安全指數的提升,關乎每個市民健康幸福生活的權利,更關系到一座城市的尊嚴。

  回顧歷史,深圳不是沒有這個實力,也不缺乏財力。深圳供港蔬菜已連續18年沒有發生過“毒菜”事件,供港鮮奶30多年沒有發生質量安全事故,供港活畜禽多年未發生禽流感等疫情,確保了香港同胞吃上“放心菜”、“放心肉”,喝上“放心奶”。

  如今,為了守護深圳人的健康,為了捍衛深圳的尊嚴,深圳市政府下決心要跨越菜籃子的這道深港“鴻溝”。

  在食用農產品生產環節,提高菜籃子工程建設質量和市場供應量,力爭大型優秀農業企業生產經營的優質蔬菜在3年內達到市場供應量的40%以上,到2020年達到供應量的50%。

  在食用農產品經營環節,逐年提高農產品檢測頻次,2015年達到1.4批次/千人,2016年達到2.5批次/千人,2017年達到4.5批次/千人,不合格產品后處理率達到100%,使深圳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達到香港等發達地區水平,樹立深圳食用農產品的良好信譽。

  2017年,菜籃子的“深港同質”將成為現實,深圳人能夠在自己家門口吃上“放心菜”、“放心肉”,喝上“放心奶”,而不用南下香港“打醬油”,菜籃子的深港“鴻溝”將在深圳成為永久的歷史。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