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為林場的轉型發展,讓岳斌有了每年20余萬元的收入。轉型發展前,這樣的收入令岳斌想都不敢想。岳斌是四川省通江縣空山綜合林場紅寺嶺工區的工區主任,他依靠空山林場豐富的林下資源,大力發展林下經濟,不僅讓自己的腰包越來越鼓,還成為通江林場轉型發展中的致富帶頭人。
空山綜合林場的前身是伐木廠。1998年以前,林場職工主要靠伐木維持生計。自天保工程實施后,林場職工的主要工作從當初的伐木變成了植樹造林,職工便開始“躺”在天保上過日子,“等、靠、要”的思想一時間在林場成為了“主流”。面對職工們在林場轉型中思想的瓶頸期產生的消極思想,林場領導也一籌莫展。
轉機也在這個時候出現了。
當通江縣林業局提出“鼓勵林場職工依托豐富的林下資源,大力發展自營經濟”的號召時,林場領導首先想到了工作一向積極努力的岳斌。林場領導鼓勵岳斌大膽創業,通過發展林業產業改變生活現狀,同時帶動職工發展自營經濟。岳斌知道“等靠要”是庸漢,“不等不靠”才是好漢,但他也深知其中的風險。林場領導得知這一情況后,不僅承諾為岳斌提供技術指導,還借給他發展啟動資金,為他免除了后顧之憂。
2007年,岳斌用從林場借來的5000元,首先種了20畝大黃,又買來50多頭南江黃羊,但岳斌卻在養殖黃羊中受到重挫。由于林場地處高寒地帶,黃羊抗病能力較差,剛開始,岳斌又不懂養殖技術,最后黃羊所剩無幾。所幸,林場為岳斌提供的種植大黃技術,當年1500公斤大黃成品獲利6000元。“雖然有挫折,但我還是嘗到了發展種植的甜頭,算是喜憂參半吧。”岳斌回憶到。
在通江縣林業局提出的“大力發展林藥、林牧、林果、林游的多種林下經濟”的思路指導下,岳斌不再局限于單一的種植業。2014年,他在林場領導的鼓勵和幫助下,從銀行貸款20萬元,養殖空山黃牛87頭、通江火羊120只。雖然因為管理不善,死了10頭黃牛,但當年出欄的黃牛20頭和火羊60頭,為他帶來4萬元的收入。隨著種植大黃的技術日益成熟,岳斌將大黃的種植面積擴大到100畝,當年養殖和種植大黃共獲利11萬元。在通江縣委、縣政府加大對空山建設的部署下,岳斌又看到了發展農家樂的商機。“既然自己搞的林下養殖,為什么不來個產銷一條龍呢?”岳斌琢磨著開個農家樂,為游客提供自己養殖的純天然無污染的牛羊肉,這樣既可以增加經濟收入又可以向游客宣傳空山的自然資源。去年4月,岳斌在空山鄉中壩村開了一家名叫“根據地”的農家樂,當年獲利8萬元。
今年,在發展林場特色產業中,岳斌在進一步提高100畝大黃的種植質量的同時,又投資10萬元栽植了豬苓1000窖,并養殖空山黃牛80頭、山羊240頭,爭取實現利潤20萬元。岳斌說,林場轉型發展為職工帶來新的致富機遇,在今后要多開動腦筋,帶動林場更多的職工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