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免費領養的兩頭土豬崽,年內就可以出欄,將有5000多元的收入,咱們算是沾了龍山洼的光。”10日,竹溪縣蔣家堰鎮關埡子村,村民汪秀琴正在給200多斤重的黑豬喂食。
龍山洼,秦巴土豬農民專業合作社注冊商標,也是關埡子村一組的小地名,這里青山環抱、溪水潺潺。
一條通村達院水泥路將龍山洼辦公區、網店經營區與黑豬養殖基地分隔開。
兩棟階梯并排的封閉養殖場依山而建。合作社董事長龍韜介紹,場前是5畝豬飼料種植基地,場后的松柏樹林就是黑豬的“游樂園”。“今年養殖場養了600頭豬,目前龍山洼生態黑豬肉已在網上賣出3000多單,銷售額達到100多萬元。”
現年28歲的龍韜,2010年從蘭州交通大學畢業后成為杭州外企白領。回鄉一次走親訪友,讓他了解到本土老品種“漢江黑豬”,具有瘦肉鮮嫩、肥肉不膩、豬皮香脆、口感糯香的特點,“清水下鍋,越煮越香”。
工作一年后,龍韜辭職回到老家關埡子村開始養殖“漢江黑豬”。他先后在十堰、安康等地,用高價買回35頭黑豬,通過三代雜交選育,培育出優良品種本土黑豬,創辦了鄂西北最大黑豬生態養殖基地。
去年,龍韜發起成立竹溪縣秦巴土豬農民專業合作社,按照“互聯網+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黑豬繁育放養模式,擴大土豬養殖規模。
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合作社免費提供2至4頭仔豬,出欄后,合作社以市場價回購。63歲的秋溝村村民羅延樹,全家9口人,去年10月領養仔豬兩頭,今年6月出欄一頭,收入2600元;另一頭重陽節后可出欄。
如今,合作社社員已由最初的10戶發展到136戶。其中,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53戶,帶動就業156人。目前,合作社已為貧困戶免費提供仔豬200余頭。
2013年,龍韜為黑豬肉注冊了“龍山洼”牌商標,現正在申報有機食品認證。“我們要把竹溪黑豬打造成繼茶葉、貢米之后的又一特色產業。”龍韜自信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