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蘑菇大王”帶領8000多農戶走上致富路

   日期:2015-10-15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168    評論:0    
   在利津,提起王忠春的名字,大家都知道他是遠近聞名的“蘑菇大王”。他三十多年如一日,癡心發展蘑菇產業。在他的帶領下,利津縣的食用菌產業從無到有,如今25個食用菌專業村,8000多戶農民靠種蘑菇走上了致富路,大量菌類加工食品也走上了尋常百姓的餐桌。
 
圖片6
 
  炕頭上支起小拱棚

  罐頭瓶里長出蘑菇來
 
  王忠春生于利津北嶺,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之家,家里姐妹眾多,不過高中畢業的他卻不甘心種一輩子地。1982年,不到20歲的他在農村大眾上看到一則山東省舉辦食用菌培訓班的廣告,王忠春感覺到這是改變自己命運的良機。
 
  “當時10元的培訓費還是騙出來的,父母也不支持”,王忠春硬是帶著被褥坐上了去濟南的公共汽車。為期一個月的培訓,讓王忠春初步了解了食用菌這一技術,可當他興沖沖帶著菌種回家想試驗時,卻遭到了村民們的恥笑。“蘑菇是打雷震出來的,還能種出來?”這樣的反對聲不絕于耳,他選擇回到小屋,默默地邁出了向食用菌進軍的第一步。
 
  王忠春終于培育出了第一代菌種,可難題出現了,食用菌生長需要適宜的溫度,而當時還沒有溫控條件??靠簧系挠酂崦缮媳蛔?,人為去調節溫度,“食用菌菌絲25度左右的適宜生長溫度都是估摸出來的”,王忠春說。
 
  于是,春節前后,王忠春在炕上支了個小拱棚,溫度高了就把被子掀開,溫度低了再蓋蓋它。就是靠著這樣人為的溫控方式,紙箱子的罐頭瓶竟然長出了幾撮蘑菇來。
 
  初步成功后,第二年,他借上三四十元,在自家的院子里開辟了三分地,產出了1000斤的蘑菇。“當時賣蘑菇很難”,當地平菇在沒有人工栽培前,人們不知道是什么東西。為了推廣,他一邊搞種植,一邊帶著自己的蘑菇去飯店和油田施工隊上門推銷,因為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王忠春的蘑菇很快得到了認可。
 
  1983年夏天,他開始想大面積種植平菇,卻遇到了人生的第一次挫敗。“整個兩席,種上之后出現了綠霉菌,資料上介紹,出現綠霉菌就是絕產。”王忠春自己總結道,還是沒有技術、實踐少。他來到孤島鎮,繼續做菌種和栽培,成功探索出了菌種培育方法,帶著菌種回到了家,重新開始了平菇人工栽培,收獲了自己的第一批產品。
 
  “有時候一天賣4、5塊錢就感到很知足,這樣一月下來就是120塊錢,一年下來就能掙到上千塊錢了!”王忠春說,“那個時候村里正發展千元戶,有時候賣完蘑菇騎著自行車走在路上就想,距離這個千元戶也不算遙遠了。”
 
  手把手教技術

  帶動25個村8000多農戶抱團闖市場
 
  幾年下來,王忠春的蘑菇種的小有名氣,這時他又有了新的想法,發動起農戶來,自己提供菌種和物料,帶動大家伙一塊致富。
 
  剛開始,王忠春賣菌種時暫收一半費用,幫助農戶栽培管理,為了方便挨家挨戶地教村民拌料、填袋,王忠春買了輛摩托車,隨著種植戶的發展,他更加忙碌起來。
 
  1985年結婚以來,妻子崔奎就獨自挑起了照顧孩子、料理家務的重任,還跟著丈夫學起了打理自家的蘑菇大棚,做好成功男人背后那個默默付出的女人。1994年,已有2000多戶農民發展起了食用菌種植,無公害食用菌這種新生食品日益受到大家的歡迎。
 
  2003年,利津縣大力發展食用菌種植,王忠春又迎來事業發展的春天。2004年,他成立了山東綠野生物科技園股份有限公司,并在北嶺鄉民營園區征了40畝地搞起老本行,做菌種的生產、推銷和技術指導。
 
  隨著事業的發展,不甘于滿足現狀的王忠春又把眼光投向了新品種研發。“光搞平菇和雙孢菇已經面臨落伍,得開始做其他代用料的實驗。”王忠春介紹,比如棉桿在當地全部焚燒掉,既污染了空氣又浪費了資源,而且在燃燒的過程中還把土壤當中的一些有益微生物燒死,在他看來,用棉桿來做原料栽培食用菌是前景比較好的路子。
 
  “當時搞了很多次實驗,費了不少錢”,崔奎告訴記者,為了研究出棉桿栽培技術,丈夫無數次跑去濟南專家那里請教。王忠春稱,小試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問題,他就采取小試、中試再大面積推廣的方法。比如棉桿滅菌后直接接種會出現菌絲不萌發、菌絲不吃料這種現象,但是通過多次實驗,把棉桿發酵,發酵的過程中把棉桿里面的蠟質除掉了,再接上種之后生長就比較正常了。就這樣,全國首創的棉桿栽培黑木耳技術取得成功,并申請了國家技術專利。
 
  2006年,市農業局將東營市食用菌研發中心建在綠野菇業,緊接著王忠春又成立了天綠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免費對菌農進行技術培訓和指導,引導群眾進行集約化生產、規模化經營,抱起團來闖市場。“一家一戶種植畢竟比較分散,有些老百姓為了得到小便宜,摻糠使假的現象比較重。為了更好地帶動農戶,同時也為了食品安全問題,我開始回收農戶的產品,這樣他們有了保障,產品質量也得到了規范。”王忠春說。
 
  在王忠春的帶動下,目前利津縣發展食用菌專業村25個,有8000多戶農民靠種蘑菇走上了致富路。
 
  菌類深加工產品賣到全國

  探索野生珍稀菌類工廠化種植
 
  王忠春并沒有滿足,相繼研發出了雙孢菇、金針菇、香菇、猴頭菇、木耳、靈芝等三十多個食用菌名優品種的栽培新方法,革新工藝流程十項,并得到大面積推廣。
 
  隨著食用菌產量的不斷提高,王忠春又把眼光投向了食用菌深加工。2009年,他開始做袋裝、瓶裝香辣金針菇的實驗。如今“忠春”牌香辣金針菇等一系列食用菌深加工產品暢銷全國各地,成為黃河三角洲有名的地方特產。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食用菌需求量日益增長,原來一家一戶的種植模式已遠遠不能適應需求。2011年,王忠春又建起食用菌工廠化生產項目,“它的特點就是機械化程度上提高很多,出菇比較規律,銷售鏈條比較緊密,效率也高”。
 
  目前,全新的食用菌周年、立體、智能化種植項目已經投產,項目建有科研辦公區、原料儲備區、菌種生產與配料區、精深加工區等七個功能區,采用工廠化方式生產杏鮑菇、蟲草等珍稀菌類的同時,還大批量生產菌棒、菌渣有機肥,形成了食用菌循環產業鏈。一個集研發、生產、種植、加工、冷藏于一體的工廠化食用菌生產基地正在利津迅速崛起。
 
  采訪的最后,王忠春說,他一直有個愿望,那就是瞄準野生的珍稀菌類,讓它也能進行工廠化種植,“讓人們吃到更多的菌類產品,讓大家伙一起致富”。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