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長江第一大支流,它孕育了江漢平原、擁抱著國家主要商品糧基地。江漢平原北部的湖北省安陸市,位居全國800個糧食主產縣之列,每年為國家貢獻商品糧4億斤以上。這里水潤沃野,稻糧豐饒。然而盡管地處“千湖之省”湖北,坐擁農業用水優勢,如今這里也和其他糧食大縣、農業大縣一樣,需要面對同一個必須破解的難題——農業面源污染。
面源污染通常指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排放的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過程中,通過地表徑流、排水、地下滲漏進入水體,形成的大面積污染。其中,源于農田施肥、畜禽養殖及農村居民廢棄物引起的農業面源污染,是分布最為廣泛的污染。
治污必先治水,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灌溉用水治理首當其沖。
湖北省農業廳黨組成員、總農藝師鄧干生表示,今年4月農業部發布《關于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之后,湖北隨即提出《漢江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方案》,選擇以安陸市為試點,從治理水開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用行動走一條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治污為了更好保糧
安陸農業資源豐富,很多榮譽稱號都與糧食生產貢獻相關。“但也要看到,在長期追求產量的目標驅動下,化肥、農藥、農膜超量使用,經營方式粗放單一,直接導致農業面源污染嚴重,最終使環境遭到破壞。”湖北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站站長甘小澤介紹說。
根據專家檢測,安陸市目前地表灌溉水源質量堪憂,部分河道、水庫受到污染,有些地方不得不用污水灌溉。農業生態環境地處工業“三廢”、養殖業污水及農田退水污染包圍之中,形勢之嚴峻可想而知。尤其是在集約化、規模化農業產區,水污染更容易對農業生產造成不良影響。據統計,2011-2013年,安陸市化肥、農藥使用量雖呈現下降趨勢,但目前總量仍然分別達到39238噸和1029噸,畝均用量高達78.47公斤/畝、1.07公斤/畝。
作為產糧大縣,安陸不僅要產量,更要環境,安陸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如有改觀,對整個漢江流域乃至更廣大地域的地凈水清,意義重大深遠。農業部和環保總站的專家經過深入調研確認,這里符合長江上游區域治理的條件。湖北省決定,以安陸為試點實施《漢江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方案》,投資2400萬元,項目涉及土地面積20萬平方公里,項目實施周期為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