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還是那14畝冷棚。種的,還是 “歐美亞”、“大英雄”、“花姑娘”、“黃金道”這“老四樣”。人,還是大石橋市湯池鎮塔峪溝村的馬永超和媳婦。
跟往年不一樣的是,他家的香瓜照比往年又多結了一茬,這已經是今年的第三茬瓜。別人家瓜棚6月份結完一茬就澇秧了,可這都8月了,馬永超和媳婦焦麗還一人捏把剪子往棚里鉆,捧出每個一斤來重的瓜。
村里最大的香瓜種植戶馬永超,棚里的“小時空”倆月連出三茬瓜,咋變的戲法?
“秧是關鍵,伺候瓜秧得像喂孩子,喂飽就有勁兒”,馬永超說。用馬糞等幾種農家肥做底肥,上面鋪厚厚的沙土。底肥和沙土升溫比泥土快,有機質含量高,這讓他家的第一茬瓜比別家的搶早半個月,結了3萬多斤,先賣出了高價。
充足的土壤肥力下,起初栽種時合理的密度控制、一茬瓜的提前采摘、采摘時對瓜秧的細心保護,讓二茬瓜順利結成。這時正是香瓜上市的旺季,價格下來了,但二茬瓜結了兩萬多斤。焦麗打趣地說,“這份錢就算是白撿的了。 ”
最讓馬永超和焦麗引以為自豪的是地里還有第三茬瓜,這是他倆今年嘗試的新招。
三茬瓜其實是在沙槽上復種的“吊秧”香瓜。 “這幾年二茬瓜的產量證明了地里肥力足夠,我倆就琢磨有啥辦法能再多結瓜”,馬永超琢磨出了道兒——種第一茬“趴地”香瓜時疊上槽,第一茬瓜要開花時在槽里扎上眼、撒上籽,出秧后讓秧往上爬。乍一看,滿棚“香瓜樹”。
第三茬瓜的產量、品質和價格都帶著驚喜。夏日里充足的光合作用、持續的農家肥,讓這茬瓜結了一萬多斤,而且更甜,這個時節上市的瓜可成了 “寶貝疙瘩”,收瓜的一天好幾撥,個個都出高價。
“沙土埋肥”讓香瓜“錯峰上市”,用足空間讓大棚里的瓜秧 “橫結豎長”,馬永超夫妻用這樣的“時空觀”硬從地里摳出了效益,年凈掙十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