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節,穿行在甘肅定西市安定區的公路沿線,蔬菜產業綠色長廊吸引了人們的眼球,水川區現代設施蔬菜種植成方連片,淺山區高原夏菜綠意盎然,忙碌的菜農或收獲蔬菜,或駕駛著農用車交售蔬菜,一派壯觀場景。這是安定區大力發展蔬菜產業,推動傳統蔬菜“上山”、精細化蔬菜“下鄉”的新景象。
“上山”——貧困戶收入了20萬
“投入了5萬元,種了30多畝菜,蔬菜豐收了,遇上今年的好價錢,賣了近7成,就收入了20多萬元。”安定區內官營鎮進化村村民陳小兵掰著指頭算起了今年的蔬菜增收賬,憨厚的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
進化村是安定區內官營鎮的一個山區村,多年來受地域因素影響,農業種植結構單一,村民生活困難。2014年之前,陳小兵還是村里的貧困戶。他每次上街趕集路過烏龍村,看著那里的村民通過種植蔬菜過上了小康生活,再想想自己的生活,他急在心里。2013年秋末冬初,忙完農活大家聚在一起閑聊,“說著烏龍村誰家蔬菜種植有絕活,誰種菜收入了幾十萬,誰流轉土地過百畝全用來種蔬菜……”當時的場景,陳小兵歷歷在目。
乘著內官營鎮“川區帶動山區”,在山區村實施土地整理、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等項目,積極改善農業種植條件,推動種植蔬菜的東風,陳小兵所在的進化村一社有8戶村民達成了協議,每戶籌資2萬元,與臨近的烏龍村進行銜接,從對面山后挖出一道渠,硬是將水管壓到了自家的山頭上。他們有的請來了推土機師傅,有的開著三馬子,有的直接推著手推車,揮鍬弄镢,硬是把從來沒有澆過水的旱山地整成了平展展的水澆地,為種蔬菜做好了準備。
2014年,村民們不但將需水量較高的甘藍等蔬菜種進了山區,還成了全鎮重要的旱地辣椒種植基地。甘藍、辣椒、西葫蘆等蔬菜長勢都很好,盡管遇上了蔬菜價格低迷,但是種植蔬菜比種植夏秋作物強。陳小兵家種的20多畝蔬菜賣了11萬元,除去投入還賺了3萬元,這讓陳小兵堅定了種植蔬菜的決心和信心。
今年,在陳小兵和其他7戶種菜戶的示范帶動下,進化村一社的村民戶戶種植蔬菜,戶均種植甘藍10畝左右,陳小兵也擴大了自己的種植規模,甘藍種植面積達到了30畝。由于今年蔬菜遇上了好行情,菜農們的收入大都收入六七萬元,有的高達十多萬元。
近兩年,內官營鎮的蔬菜悄悄地種上了山,已經延伸到了山區的進化、東岳、黑山等村。全區蔬菜種植也形成了以內官營等水川區為代表的高效栽培、以稱鉤驛為代表的旱地深穴栽培和以高峰為代表的高寒冷涼區優質栽培三大區域化特色蔬菜栽培模式,輻射周邊鄉鎮30多個村形成標準化種植片帶呈現出向山區蔓延,區域內整村連片種植、規模推進的態勢。今年,全區蔬菜種植面積12萬畝以上,預計總產量達到75萬噸,總產值13億元以上。
“下鄉”——精細菜富了遠鄉人
發展現代農業,以日光溫室、塑料大棚為主的設施農業技術推廣是必然選擇。安定區形成了鳳翔、內官營、香泉,甚至更偏遠“鄉下”的符家川、青嵐山、團結、魯家溝等鄉鎮設施蔬菜種植格局。
走進符家川鎮春香農資農副專業合作社南屏設施蔬菜種植基地,黨春香承包種植的138座日光溫室里各種蔬菜長勢旺盛。一串串西紅柿晶瑩剔透,一排排辣椒碩果累累,一道道香菜郁郁蔥蔥……黨春香和員工正在忙著采摘韭菜。“日光溫室派上了用場,投入高些,可生產蔬菜周期短、產量高,黃瓜、辣椒長得快,摘都摘不過來。只要收入高,辛苦點算不了什么。”黨春香高興地介紹著設施蔬菜種植的好處。該合作社蔬菜種植得好,綠色無公害蔬菜很受城里超市和市民“青睞”。黨春香夫婦隔三差五就要開車給城區訂單送菜。訂貨老板看到黃瓜、辣椒、茄子色澤鮮亮,還掛著露珠,直夸蔬菜品質好。
2011年以來,安定區區級財政累計投入資金2785萬元,主要用于日光溫室、鋼架大棚以及蔬菜標準化示范園(小區)建設,全區日光溫室面積達到3200多畝,塑料大棚面積達到8900多畝。結合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和規?;澦喔仍鲂痉兜软椖?,投入資金1.1億元,發展節水灌溉面積8.45萬畝,加快了蔬菜產業基礎設施更新換代進程。
就如何發展蔬菜產業、助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安定區圍繞“致力扶貧攻堅,加快轉型升級,建成小康安定”目標,將搶抓引洮工程一期建成通水機遇,提升內官營、符家川、香泉和鳳翔等傳統蔬菜優勢產區現代化種植水平,推動團結、巉口和魯家溝等水川區發展以塑料大棚為主的設施蔬菜,帶動淺山區擴大種植規模,加快形成以關川河河谷川區、引洮一期灌區和旱地蔬菜種植區為主的三大優勢區域生產布局,確保到2020年全區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7.5萬畝,努力把安定打造成全省重要的高原夏菜生產加工基地、綠色蔬菜深加工基地和蔬菜銷售配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