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農業機械化事業起步于新中國成立,發展于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開辟了我省農機化發展的黃金十年。“十二五”以來,我省全省農機戰線努力奮斗、開拓進取,農機發展水平進入新階段、農機裝備能力躍上新臺階、農機體系建設顯現新成效、農機質量安全實現新提升、農機法規建設取得新進展等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就,走出了一條具有甘肅特色的發展路子:
——全省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5.59%,農機化在中級階段快速發展,為全省糧食生產“十一連增”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撐。
——全省農機總動力2545.71萬千瓦,農機總值197.9億元,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74.96萬臺,配套農機具153.49萬臺(套),農機化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顯著增強,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裝備支撐基礎。
——全省農機從業人員達到143.11萬人,形成了農機化管理、技術和作業服務三支人才隊伍,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管理體系以及農機科研、鑒定、推廣、培訓、監理、生產銷售等支持保障網絡,為農機化發展提供了技術、人力、組織保障。
——全省拖拉機“三率”(上牌率、持證率、檢驗率)平均水平為69.5%,農機事故連續8年控制在省安委會下達的指標以內,農機化標準體系和農機鑒定規范化建設取得實效,有效維護了農民的合法權益和生命財產安全。
——省人大頒布了《甘肅省農業機械管理條例》,省政府出臺了《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實施意見》,農牧及農機主管部門相繼出臺了22項相應的政策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基本構建起促進農機化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
隨著農機化的迅猛發展,我省農機事業不僅在現代農業體系建設方面發揮出日益突出的引領基礎作用,而且在助農增收、促進農機裝備制造業發展等方面發起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已成為我省推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洼地效應:
為農機化發展創造良好氛圍
我省地處內陸,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全省農牧部門積極作為,緊扣旱作節水農業這一主題,大力推廣農業新技術,使全省糧食供給實現了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平衡的根本轉變。農業機械化作為物化的農業科技,在提升農業生產水平中發揮著基礎支撐作用,在加快科技成果應用中,發揮著關鍵的載體作用,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中發揮著核心紐帶作用。在此期間,農業機械化作為重要支撐,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
“十二五”期間,在中央和省上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引導和拉動下,甘肅省農機化發展政策環境持續好轉,裝備結構逐步優化,農機農藝日益融合,經營服務范圍不斷拓寬,安全生產體系建設趨于健全,為保障全省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村經濟發展,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的頒布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助推我省農機化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以來,中央和省財政累計投入資金30.52億元,補貼12大類的農機具120多萬臺,占全省農機具總量的一半以上;有90萬農戶和農場職工享受到了公共財政的陽光;拉動農民和農機合作組織投入近60億元,成為撬動全省農村消費的重要杠桿。截至目前,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2545.7萬千瓦,拖拉機擁有量達74萬臺,農機經營總收入突破100億元大關;小麥、玉米等大型聯合收獲機快速增長,達到7000多臺。農業裝備結構持續改善,農機化水平迅速提高,為全省糧食生產十一連豐、農民收入十一連增提供了有力保障。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業機械化發展,2011年出臺《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實施意見》、2014年出臺《甘肅省現代大型農機發展規劃(2015-2020年)》和《甘肅省農機專業合作社建設方案(2015-2020年)》、2015年,省級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達到4500萬元,深松整地作業補貼和農機報廢更新政策開始試點。一系列利好政策的疊加推出,使得強機惠農效應更加凸顯,為農機化發展增添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在落實各項農機化發展政策的工作中,全省各級農機部門嚴守紀律要求,規范操作程序,強化績效管理,打擊違法違規。不斷提高政策實施的精準性,推行“自主購機、定額補貼、縣級結算、直補到卡”,充分尊重農民群眾的知情權、自主權和選擇權,激發了廣大農民購置農機和使用農機的巨大熱情,使農民“買得起、用得好、有效益”,實現了農民得實惠、政府得民心、企業得效益,利工利農、利國利民、一舉多得的好效果。平涼慶陽一帶的農民自編的順口溜這樣唱道:農機補貼上百萬,農活交給鐵牛干。富余勞力上蘭州,樂字寫在心里頭。2014年我省農機購置補貼在績效考核中被農業部評為“全國優秀單位”。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對農業機械化產生了巨大的助推效應。重點作物關鍵環節機械大型化、復式化、配套化趨勢明顯。2014年全省小麥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玉米機械化水平達到42%,馬鈴薯達到30%以上,機采棉實現了零的突破,丘陵山區及少數民族地區“以機代牛”快速推進,全省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于2012年整體進入中級階段,實現了歷史性跨越。農機化進入了發展速度加快、裝備結構改善、質量提升、效益提高的新階段。2014年,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5.59%,年增速首次跑贏全國,提前實現了“十二五”規劃目標。
農機發展:
為現代農業裝上強勁馬達
如今,走進甘肅大部分農村,傳統的“二牛抬杠”式耕作方法已極為罕見,取而代之的是一臺臺馬力強勁、色彩鮮艷的農業機械。據統計,全省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5.59%,農機化在中級階段快速發展,為我省糧食生產“十一連增”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撐。目前,全省農機總動力2545.71萬千瓦,農機總值197.9億元,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74.96萬臺,配套農機具153.49萬臺(套),農機化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顯著增強,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裝備支撐基礎。
隨著農機數量的增長和規模的擴大,農機化的快速發展,為奮力追趕全國步伐的甘肅現代農業裝上了強勁的馬達。十年來,農業機械化不僅為我省糧食豐產增收、保障糧食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和裝備支撐,更為全省現代農業體系建設與發展貢獻出不可忽視的先導引領作用。
農業發展靠科技,科技應用靠推廣。新技術新機具推廣應用為現代農業提供了堅強的物質技術支撐。農業機械的應用,使得以旱作農業、節水灌溉等生態、節能型技術大面積推廣,水、種、肥、藥的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得到空前提高,全膜雙壟溝播、保護性耕作、化肥深施、機械深松等技術深入人心。
省級農機推廣部門發揮引領作用,引進、吸收、研發了全膜雙壟溝播、馬鈴薯種植收獲、殘膜撿拾等生產急需機具52種,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32項,發明專利2項,獲甘肅省科技進步獎5項。制定發布了30多項甘肅省農機化地方標準,為建設現代化農業,發展農業機械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伴隨著農機化整體發展的迅猛勢頭,我省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有序推進。2014年,省農牧廳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意見,成立了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領導小組,分別就農機農藝融合、牧草及秸稈回收加工、農用殘膜回收利用等進行定向推進。2015年,全省開展了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進一步明確了以提高耕整地、種植、植保、收獲等主要環節機械化水平為重點,在全省范圍布點示范全力推動小麥、玉米、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農機化全方位向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延伸,向農民生活和農村經濟的各個領域拓展,全程機械化作業模式基本形成。五年前,玉米收獲主要依靠人工,勞動強度大、生產費用高、經濟效益低。如今,玉米聯合收割機成為農民選購的香餑餑,被農民親切地稱為“鐵老公”。
據統計,“十二五”期間,全省投入農機化科研推廣經費2.05億元,推廣各類新機具23.9萬臺,累計示范推廣面積5833萬畝,節本增效達20多億元。
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新型農民,農民掌握機械和技術的過程,就是一個現代職業農民的成長過程。如今,掌握機械力量的農民,已日益成為農業生產的主體和中堅力量。
農機化的快速發展直接推動了農機作業市場的空前繁榮,在此背景下,農機專業合作社也步入了蓬勃發展的軌道。農機合作社將分散的機械組織起來,為農業生產提供全方位、系列化、一條龍服務,實現了千家萬戶小生產與農機服務大市場的有效對接。2014年,全省農機作業服務組織2345個,農機專業合作社595個,經營服務總收入達到101億元、純收入38億元。會操作、懂經營、善管理的農機戶既是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持續發展的推動者,也是當代新型職業農民的典型代表。農機專業合作社的遍地開花,實現了有機戶有錢掙,無機戶有機用的“雙贏”局面。
疊加效應:
讓農民與農機工業獲得雙贏
夏收時節,曾經身背一把鐮刀闖天下的“麥客”如今已難覓蹤影,悄然取代的是千里轉戰的“鐵麥客”。掌握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的操作手,駕駛著農業機械“南征北戰”“東進西出”。機械代替了人畜力的勞作,不僅讓世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更有尊嚴地勞動、生活,而且為農民增加收入、帶動就業創造了新渠道,為實施精準扶貧、實現精準脫貧提供了重要抓手。2014年,全省走出去到省外參加跨區作業的聯合收割機達3610臺,作業量達到200多萬畝,臺均收入近2萬元。
從2005年開始到2014年,中央和省財政安排的農機補貼資金規模連年大幅提高,累計達24.77億元,拉動民間資本投入54億元。十年共補貼購置各類農機具104.31萬臺,77.5萬農戶和農場職工享受到了公共財政的陽光。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充分發揮出投資乘數放大效應,不僅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業機械化的積極性,而且為農村發展特色產業、推進精準扶貧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強力推動下,全省農機作業水平迅速提高。小麥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玉米機收水平從零提高到22%,馬鈴薯種收機械化水平達到30%;丘陵山區及少數民族地區“以機代牛”成效顯著,傳統農業耕作方式得到很大變革;河西地區機采棉實現了“零”的突破。農機農藝進一步融合,全膜雙壟溝播、保護性耕作、節水灌溉等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得以大面積推廣。
“十二五”期間,我省農機企業借勢農機購置補貼等多項利好政策,迎來了加速發展的大好時機,生產企業從過去不足30家增加到現在的13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5家,涌現出大禹節水、奧凱種子、瑞盛凱美特、蘭駝集團4家年產值億元以上的大型企業集團。農業機械及配套農機具生產能力覆蓋11大類46個小類76個品目400多個品種,基本形成了一個以旱作農機具為主、種類齊全、型號多樣且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裝備制造企業群。特別是種子加工、節水滴灌、覆膜播種、馬鈴薯種植收獲、深松聯合整地、葡萄埋藤等自主品牌的農機具廣受歡迎,企業產品的集中度不斷提高,技術改造與研發能力不斷增強,為農機工業轉型升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4年,全省農機工業總產值達到22.29億元,四百多個農機經銷企業遍布市縣鄉鎮,農村市場供應來自全國各地上萬個型號的農機具。在惠農政策和市場需求的帶動下,“政府扶持、市場引導、社會參與”的農機裝備制造推進新格局逐步形成,農機產品技術和結構不斷升級,農機工業研發水平和產品質量全面提升,逐步使農業生產各個領域、各個環節都“有機可用”“有好機用”,馳騁于廣闊田野的農業機械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此外,各級農機部門按照“立足大農業,發展大農機,服務新農村”的思路,本著“實際、實用、實效”原則,以農機管理、專業技術人員和農機作業手為主體,以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為抓手,以駕駛操作技能、農機具應用水平和實用技能為重點,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機實用技術技能培訓,培育了大批農機駕駛、操作、維修的合格人才。“十二五”期間培訓各類農機人員105萬人次,農機從業人員素質能力全面提高。
面向未來:
助推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省委省政府作出的“1+17”精準扶貧決策部署,是今后一個時期全省扶貧開發工作的任務書、作戰圖和時間表。保護珍貴的土地資源,保障糧食生產能力,實現永續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是農業的關鍵。對我省來說,做好這兩項工作,離不開農機化的迅猛發展。
為此,省農機局提出了把堅持推進精準扶貧與加快推進農機化深度融合的工作方法,力求通過牢固樹立扶貧攻堅政治意識、責任意識、攻堅意識,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各項任務目標如期實現。
面對精準扶貧這一全新的工作使命,全省農機部門將為培育富民產業,發展特色農牧業,提供更多配套化、高端化、多樣化、個性化的農機裝備和服務,以期通過農業機械化提升科技扶貧能力、推進農村改革,從而為增加農民收入、發展勞務經濟、助推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現代服務業,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支撐。同時,通過要升級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推行機械全程代耕代種、土地托管和農機跨區作業等服務形式,推進農機作業市場化,發展農機維修、銷售、租賃、金融服務,不斷降低農機作業、維護交易成本,為農機化開辟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農機主管部門、農機生產廠家、農機使用者,都將進一步適應精準扶貧工作的新要求,進一步把握好發展方向,聚焦重點目標,不斷激發農機化發展內生動力,推動農機化實現更有質量、更有效益、更加均衡、更可持續的健康發展。
如何在保證農業增效、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同時,保護耕地質量、提高地力,對我省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在此背景下,推廣農機深松整地技術成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耕地質量保護工作,充分肯定農機深松整地技術對糧食增產的促進作用。今年,農機深松整地作為挖掘增產潛力的重要措施,再次列入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省委一號文件強調要“大力推廣農機深松整地增產措施”。推廣農機深松整地工作,建立“土壤水庫”正在我省逐步展開。
今年,我省農機深松整地任務達800萬畝,幾乎占到全省耕地面積的一成。時間短、任務重、經驗少,這是我省推廣農機深松整地作業任務面對的現實。為此,全省農機主管部門將充分發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引導作用,優先滿足農民購買大馬力拖拉機、深松機等作業機具的需求,不斷提升農機深松整地的裝備能力和作業水平;大力研發深松整地配套農機化技術,下大力氣增加全省動力機械與配套深松機。同時,加強深松整地績效考核和實施效果評估工作,深入開展農機深松整地作業生產模式、機具配套方案和作業規范研究,為全省農機深松整地作業提供技術支撐,不斷完善農機深松整地工作機制,從而形成以點帶面、全面推進農機深松整地工作的局面。
回顧我省“十二五”農機化發展歷程,農機在農業農村經濟中的地位作用顯著增強。這是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各級黨委政府重視支持、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廣大農民不懈努力的結果,也是農機部門奮發有為、扎實苦干的結果。
展望“十三五”,全省農機化發展將緊密圍繞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奮斗目標,抓住新機遇,迎接新挑戰,順應新常態,把科技進步、深化改革、創新驅動作為攻堅克難的法寶,更加注重規劃引導、更加注重政策創設、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更加注重后續服務、更加注重法治保障,以“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為核心,全面提高農機裝備水平、作業水平、安全水平、科技水平和服務水平,加快打造農業機械化跨越發展的升級版,不斷開辟甘肅農業機械化事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