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多種“機農結合”模式破解發展瓶頸

   日期:2014-08-29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81    評論:0    
核心提示:  如今,嘗到辦家庭農場甜頭的人越來越多了,滬郊各區縣都在積極推進家庭農場的發展。截至目前,金山區已申辦家庭農場達574個

  如今,嘗到辦家庭農場甜頭的人越來越多了,滬郊各區縣都在積極推進家庭農場的發展。截至目前,金山區已申辦家庭農場達574個,承包水稻種植面積6萬多畝,占全區水稻種植總面積的23%。其中楓涇鎮由去年的107個發展到223個,承包水稻種植面積27765畝,占全鎮糧田總面積的54.4%。奉賢區已申辦家庭農場200個,經營土地面積3萬多畝,占全區糧食適度規模經營面積的44.8%,占全區糧田面積的21.4%。其中莊行鎮在一年內家庭農場由原來的8個發展到37個,承包水稻種植面積5300余畝。

  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發展中的家庭農場農機擁有量迅速增加,農機的經營服務模式日趨多元化,農機對家庭農場今后發展起著非常關鍵的穩定和推動作用。

  農機服務家庭農場 日趨多元化

  奉賢區南橋鎮、莊行鎮:

  合作社農機服務家庭農場模式

  奉賢區農委主任吳四軍認為,家庭農場難以實現全程機械化耕作,而集體經營農機能夠完成一家一戶難以承擔的生產活動。家庭農場家庭經營與合作社統一服務相結合的模式,可以促使農機服務效應最大化。

  走進南橋鎮燈塔村的農機倉庫,排列各種農機具,干凈整齊。這里共停放著5臺聯合收割機、8臺插秧機、5臺拖拉機。兼任燈鴻農機服務社理事長的村委會副主任李仁君告訴記者,多虧了上級政府的扶持,使他們擁有了這200萬元的農機家當,也多虧了這些農機,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況。村里還有3臺一次可烘36噸的烘干設備。大家都非常愛惜這些農機,今年夏收夏種一結束,機手們就把農機擦洗干凈,有的還上了油。在李仁君的辦公桌上,記者還看到了一本本拖拉機、插秧機、收割機的作業和安全監督記錄。

  這個村今年創辦了唐火龍、張仁昌、李電華三個家庭農場,共計承包糧田488畝,而這三個農場主又都是農機合作社的農機手,他們除了給自己的承包田機耕作業外,還要按照農機服務社的安排,為鴻寶糧食生產合作社進行機耕作業。三個家庭農場又都是夫妻檔,農忙時還相互幫忙,家庭農場收獲的糧食全由合作社負責收購銷售。據介紹,農機手除了每畝800元左右的種糧收益,還有每人每年3萬元左右的機耕作業收入,平均每戶年收入在15萬元左右。

  據鎮農業服務中心副主任顧峰妹介紹,現在全鎮有21個家庭農場,有機糧結合的家庭農場9個,機糧合一的合作社8家,理事長均由村主任或副主任兼任,共計承包糧田7029畝,全鎮共有拖拉機57臺、收割機26臺、插秧機40臺、烘干機7臺,一次可烘糧食84噸,育秧基地8個,育插秧面積達8300多畝,占比達73%。

  早在2004年,莊行鎮顧木華就組建成立了上海莊鄔農機合作社,如今又辦了家庭農場,農機具設備既先進又齊全,共計有久保田收割機9臺,中型拖拉機13臺,插秧機6臺,還有許多配套農機具。他自己承包糧田700畝,在幫助其他農戶和合作社農機作業時,采取從育秧、耕地、插秧、收割一條龍常年服務方式,共涉及呂橋、新華、長堤等村的23戶家庭農場和種糧戶,服務面積達2800多畝,作業價格嚴格按照政府規定,基本采取年底結算的辦法,既方便農戶又減輕農戶的經濟壓力,受到了普遍的贊譽和好評。

  松江區佘山鎮、葉榭鎮:

  大機互助化、小機家庭化模式

  由于家庭農場種植的大多是水稻和麥子,隨著數量的增加,農機與農事的矛盾日益凸顯出來,農忙時,季節工比較緊缺,家庭農場勞動強度增加,迫切需要農機來幫忙。然而,有的家庭農場又擔心買了農機具得不到充分利用,有的家庭農場請農機合作社幫助耕地、播種、收割,在時間安排上有時也會出現需求矛盾,耽誤農事。

  為了解決這一矛盾,佘山鎮探索出“大機互助化、小機家庭化”辦法,葉榭鎮采取了“機農互助”的措施。去年5月,松江區委、區政府領導要求佘山鎮率先創辦“機農一體”家庭農場,鎮黨委、鎮政府和農業主管部門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三年完成“機農一體”家庭農場建設工作計劃。該鎮依托佘山、新學、橫年三個農機專業合作社,首先在16個家庭農場中扶持發展農機裝備,到目前已擴大到全鎮12個村的26個家庭農場。據鎮農業服務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現在,這26個家庭農場擁有拖拉機35臺,久保田收割機17臺,插秧機3臺,直播機5臺,加上其他配套機具總價值達700多萬元,除政府補貼外,其余均為家庭農場自籌資金。為使農機得到充分利用,該鎮在每個家庭農場中配置一臺拖拉機,二至三個家庭農場配置一臺收割機,同時,1至2個家庭農場擁有一臺小型水稻直播機或植保機,做到獨立經營管理,統一協調使用,形成一個“大機互助化、小機家庭化”的農機作業服務團隊,要求每臺大型拖拉機服務面積一般在500畝左右,每臺聯合收割機服務面積在800畝左右,基本做到“自我耕作、自我操作、自我服務”。26個家庭農場主均有拖拉機駕駛證,其中20人有拖拉機、收割機雙證。該鎮還在農機專業合作社中優先讓50周歲以下的農機手承包土地,把農機手作為骨干力量培養成為“機農一體”家庭農場。

  針對農忙時節農機集中使用的緊張狀況,葉榭鎮首先在東勤、金家等村試點推行“1+2+8”機農互助模式,即以互助小組為單位,安排1臺收割機、2臺拖拉機服務8個家庭農場約800畝農田,組內成員還相互幫工。今年,隨著該鎮機農互助模式在全鎮推廣,機耕互助服務更加有序。由村委會統一調配,農忙前,各村貼出農忙機耕安排表,不僅規定了互助小組耕作范圍,還把每半天的作業進度標了出來。如有農機手請假須提前申請,村委會將安排其他農機手頂班。在田間,村里安排專人巡查耕作完成情況。同時明確規定,農機手只有在完成本片區作業任務后,才可以向鎮農業服務中心提交跨區作業的申請。

  金山區楓涇鎮:

  “大農機”加“小農機”模式

  楓涇鎮農技站副站長王亞林告訴記者,現在糧食生產家庭農場的許多農活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如耕地、平整、育插秧、收割、運輸等,種田已經不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辛苦了。

  所謂“大農機”,就是該鎮有一個專門從事農機作業的上海三華農機專業服務合作社,擁有大型拖拉機6臺,插秧機9臺,聯合收割機6臺,烘干機9臺,一次可烘糧食108噸,農機總價值達700萬元。該合作社育插秧面積達3600多畝,年收割面積近萬畝次,年烘干糧食達5000噸,主要為寒塢、泖橋、衛星、貴涇、五一等村的50多個家庭農場和種糧戶提供農機作業服務。

  所謂“小農機”,就是該鎮還有4個農機服務點。如中洪村包永華和長征村秦建斌兩個家庭農場都是農機服務點,共計擁有拖拉機5臺,插秧機9臺,收割機5臺,他們的農機除了收種自己的承包田外,還為新元、錢明、盛新、衛星等村的18個家庭農場提供服務,機插秧面積達4800畝,收割面積達4600畝。新黎村的王海軍農機服務點,主要為新華、雙廟等村的9個家庭農場提供服務,機插秧面積1590畝,收割面積2100畝。新華村的農機服務點為家庭農場和種糧戶機耕達2000畝次,收割2000多畝。

  據王亞林介紹,目前,全鎮機插秧面積已達12000畝,5萬多畝稻麥全部由收割機完成。全鎮統一農機作業收費標準。鎮農機辦每年召開種糧農戶代表和機手代表座談會,多方聽取意見,確保農機服務按時、保質、保量,并做到優先為家庭農場作業。

  金山區農委:

  為家庭農場提供育插秧服務模式

  “過去,全區的育插秧服務點也不少,但都比較分散,規模又小,多數育插秧面積只有幾百畝,既影響適時移栽,又增加育秧成本。為充分發揮機插秧節本省工、產量高、抗災能力強等優勢,今年是全區新增機插秧面積最多的一年,新增面積達2萬多畝,全區機插秧面積總計已達7.5萬畝。”區農委農林辦副主任李志余說。今年,該區扶持培育了20個機插秧面積2000畝以上的育秧服務點,這些服務點分別分布在全區9個鎮和1個工業區。區農委對育插秧面積達到2000畝的服務點,每畝補貼110元,其中鎮、區、市分別補貼30元、50元和30元。為了給家庭農場和種糧大戶提供更好的育插秧專業服務,該區正在對育插秧超過2000畝的服務點進行檢查考核,達到考核標準的還將給予獎勵,從而進一步調動育插秧服務積極性。

  家庭農場呼喚

  實現全程機械化

  以上列舉的僅是部分區鎮結合本地實際,摸索創造的家庭農場機農結合的幾種做法,對推進當地家庭農場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任何一種創新模式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再說各區鎮的基礎條件各不相同,因此,在推進家庭農場“機農結合”服務時,要避免生搬硬套,提倡在借鑒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完善和創新。

  記者從這些區鎮加快推進家庭農場機農結合的實踐中,發現有以下幾個共性問題值得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

  一是要培養一批“三會”中青年家庭農場主。作為家庭農場主,尤其是中青年家庭農場主,要會種田、會開機、會維修保養農機。這對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意義重大,在維修方面哪怕是掌握一點基本知識也好。對此,有關管理部門要積極為中青年家庭農場主成為“三會”農場主創造條件。

  二是要給農機具安個“家”。目前,農機合作社和農機大戶一般都有農機倉庫,但僅有一兩臺農機具的許多家庭農場,露天停放的不少,任其日曬雨淋,不但影響農機使用壽命,還會產生線路短路、偷盜等不安全因素。

  三是農機配件和維修要配套。據有的農機手反映,現在要買到正規的農機配件較難,要么就近沒有正規的農機配件商店,要么向廠里要配件時間長、價錢貴,只好去小店購買那些外來的農機配件,這既會影響農機使用壽命,還會帶來安全隱患。

  四是糧食烘干仍是一個瓶頸。晾曬場地越來越少,馬路曬場隱患增加,如影響通行安全,稻谷容易被壓壞等。這與稻谷烘干能力不足,烘干成本等現實因素有關。目前,經濟發達地區已完成免費烘干,欠發達地區烘干稻谷每斤成本為0.12元,而家庭農場自己晾曬用工成本也不低,況且仍面臨受災風險。為防止雨水多糧食受損,政府有關部門仍需加大扶持力度,進一步突破糧食烘干瓶頸。

  五是要加快種田全程機械化步伐。從育插秧、植保、施肥、收割、運輸等種田全程機械化要求來衡量,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地區之間也存在較大的不平衡性。再說,目前有的家庭農場存在著地塊比較分散,面積比較小,新機具、新技術推廣應用難等問題。這就需要更加有效地整合農機資源,提高農機服務水平,加快農機發展步伐。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