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鞏縣大有鎮統口村在脫貧致富路上,成立兩個專業合作社引領全村蔬菜產業發展。
一個是由本村能人合伙成立的黔思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主要發展大棚香菇、規模種植辣椒;一個是由雷山女青年徐琴當家的雷山鑫發蔬菜專業合作社,徐琴曾在深圳專業從事蔬菜銷售,目前,主要面向港、澳、臺生產生菜等高端蔬菜。
兩個合作社都得到扶貧專項資金的扶持,以及村支兩委的大力支持,年初以來,黔思合作社種下80萬包菌種和1300多畝辣椒,鑫發合作社種下200畝生菜、圣女果,均已采售或正進入采售期。
那么,究竟哪一個項目是這場“產業擂臺賽”的贏家呢?
且聽記者細細道來。
1號項目:食用菌點燃“產業星火”
8月10日,岑鞏縣大有鎮統口村,成片的西紅柿、辣椒紅紅綠綠,大棚里榆黃菇水靈嫩黃,長長的壩子處處孕育著豐收的希望,好一個富庶之鄉。
“統口還是一個貧困村。”村支書侯治林說,統口村兩邊都是山,一條小溪溝穿過長長的壩子,在貴州山區算一個農業生產條件較好的地方,但由于缺水以及路、電等基礎設施落后,曾是全鎮最貧困的村。
正在大棚里忙碌的村民胡澤淵是該村食用菌產業的帶頭人,因為家庭困難,他只念到小學四年級就輟學幫助父母做農活,天干的時候到4公里外的木召、茂隆等村挑水。
貧困加上缺少文化,讓他和村里的很多年輕人一樣娶不上媳婦,只能忍痛離開年邁的父母與人外出打工。
這個只有1300人的村,外出打工的人數曾達六七百人。
外出打工改變了胡澤淵的命運,他不但學會了食用菌種植技術,開啟了自己的事業,還找了個沿海姑娘做老婆。
從出門打工那天起,胡澤淵就下定決心要學會一門技術。
在浙江慶元縣的食用菌基地打工時,他不計較工錢多少、揮灑的汗水多少,很快掌握了選種、裝試管、接種、消毒等整套食用菌種植技術。
他一有空便熱心為當地村民做技術指導,甚至干些體力活。
當地姑娘毛小女看上了他的熱情和踏實,毅然嫁給了這個外地打工仔,胡澤淵從此有了一個穩定溫馨的小家。
有了新家,胡澤淵開始在當地承包大棚自己種植食用菌8萬包,年收入10多萬元。有了好事不忘鄉親,胡澤淵把在廣東打工的堂弟胡毅叫去跟自己學習種植食用菌。
中專畢業的胡毅很快就掌握了系列技術,還發現家鄉也可以發展大棚食用菌,且每個菌包的成本比浙江少兩元錢。
第二年,胡毅回鄉投入4萬元建起木架大棚,種植食用菌2萬包,產品銷往省內及鄰近的湖南省,當年純收入7萬元。
“當初我貸款種植食用菌,但僅3年我就在玉屏縣城買了房子。”胡毅說。
胡毅的成功不但吸引了在外跑車的村民胡成榮,連引他入門的師傅胡澤淵,都回鄉共同擴大大棚食用菌種植規模。
2012年,胡毅與胡成榮、胡澤淵3人合伙種植食用菌20萬包,支付村民工資10多萬元,利潤達到80萬元。
本地人發展的食用菌項目點燃了統口村蔬菜產業的“星火”。
在統口村,記者看到,6個連棟大棚和50個小棚讓村子初展現代農業新姿。
“這些鋼架大棚都是用扶貧資金建起來的,比木棚保溫效果好多了。”胡毅開心地告訴記者。
胡毅等人的食用菌產業讓統口村兩委看到了調整結構助村民脫貧致富的新路。
2013年,統口村以食用菌產業為主的扶貧產業發展規劃得到上級批準,鎮里專門調鎮武裝部長楊文山幫扶該村。
楊文山首先組織村民成立黔思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推選胡毅為理事長,村兩委干部和20多農戶成為首批社員。
他們幫助合作社申請100多萬元扶貧專項資金,建大棚、修溝渠、平場地。合作社統一提供技術,指導社員種植食用菌,并回收鮮菇統一銷售。
胡吉福家租用大棚種植3萬包食用菌,當年純收入8萬元。在合作社帶動下,社員胡吉福、楊明祥等13戶共承包40個小棚,當年就實現脫貧。
去年,全村110人從事食用菌產業,產量超過100萬斤,產值超過500萬元。今年種植80萬包,產值將高于去年。
2號項目:辣椒種植鼓了農民錢包
采摘、入筐、裝車……在統口村的辣椒地里,到處一派繁忙的勞動景象,椒農們正忙著收獲今年新種的線椒,一框框整齊擺放的辣椒顏色亮麗、惹人喜愛。
“我是今年4月開始種植辣椒,現在7月就可以收成,每畝按目前線椒的收購價每斤0.8元,我的70畝線椒就有20余萬元的收入。”正在地里摘辣椒的村民胡澤軍笑呵呵的算了一筆經濟賬。
“說實話,咱們都得感謝侯書記。”
2014年,湖南湘研種業公司看中了統口村的地理優勢,雙方一拍即合,商定由村黨支部書記侯治林發動村民種植線椒和朝天椒,采摘下的辣椒由該公司保底價格收購,為農戶增收提供了保障。
“過去我們單打獨斗如同一盤散沙,加入合作社以后,將采摘的辣椒直接交給合作社,銷往市場,省去了中間環節,收益也高了……”說起合作社的好處,社員楊明祥深有感觸。
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統口村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成立了黔思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村干部成了合作社的核心社員,40余名農戶也積極主動加入合作社,自合作社成立以來,“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辣椒種植模式得到了很好的推廣,種植農戶逐年增多。
“這里距離長沙只有500公里的路程,搭借滬昆高鐵的快速、便捷,辣椒從采摘到城市酒店飯桌上的時間只需2個小時,不僅讓消費者吃到最新鮮的蔬菜,而且還是綠色環保的無公害有機食品。”湖南省長沙坤哥辣椒貿易公司市場負責人胡佳說,統口村生態良好,富含礦物質山泉水澆灌的辣椒,口感和品質上更優于其他產地的辣椒。
“以前我都是在外面打工,母親年邁需要照顧,孩子上大學需要學費,再苦也不能苦娃娃,就回來種植了15畝辣椒,每畝按3000余元算,估計有近5萬元的收入。”貧困戶伍大林一邊搬運辣椒,一邊信心十足地說。
統口村的辣椒種植從試種,到規模化種植,形成種、產、銷一體,不僅帶富了群眾,而且壯大了村級經濟,成為全縣推廣的發展新模式。
“今年辣椒剛種下時,我不懂種植技術,政府的農業技術人員經常到地里來現場指導,平時都是2天來一次,勤時一天都要來十幾次,現場傳授防病蟲害的技術呢!”74歲的田余蓮老人是該村的貧困戶,在村支部的帶領下,也積極發展了5畝辣椒,科學化的管理讓她的辣椒大獲豐收。
今年,黔思合作社發動村民擴大辣椒種植規模達1300多畝,還引進湘辛8號線椒、小米椒、朝天椒等新品種。
盛夏,正是辣椒收獲的季節。7月24日,合作社以每斤0.8元統一收購,第一批兩萬斤線椒運抵長沙馬王堆蔬菜批發市場,很快被搶購一空。截至7月29日,全村已銷往長沙10萬斤線椒。
全村1300畝辣椒中有1000畝朝天椒、300畝線椒,畝產量均在4000斤以上。
胡毅說,合作社已與長沙、貴陽、凱里等地的蔬菜批發商達成購銷協議,目前朝天椒的批發價為每斤兩元,預計今年的辣椒產值將超過500萬元。
3號項目:圣女果畝產值竟超4萬元
為了助統口村蔬菜產業做大做強,去年,鎮里又投入80多萬元改良土地200多畝,鋪設了自動灌溉管網、修建了機耕道等,蔬菜產業發展條件日益完善。
正當黔思合作社的全體社員摩拳擦掌,打算帶領村民規模種植糯玉米、小白菜等,全面擴大統口村蔬菜產業,帶領更多鄉親早日脫貧致富時,村支兩委卻將這片好地流轉給了雷山鑫發蔬菜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的當家人還是個女的,叫徐琴。
“你們把村口的好地租給外人,難道不相信自己的合作社?”村里的社員抗議。
侯治林每次都耐心地解釋開導大伙,他們不但會給村里帶來資金,教會大伙先進技術,引進現代農業發展理念,開拓更廣闊的市場,還能帶動更多鄉親脫貧致富。
“種點生菜有什么了不起!那就比比,看誰更能帶動大伙致富。”黔思合作社的大伙鉚足了勁。
盡管鄉親們都稱贊黔思合作社為鄉親們的付出,胡毅等合作社骨干還是自認這場比賽已處于下風。
因為到今年5月底,鑫發合作社的70畝生菜已坐著飛機經深圳賣到了香港、臺灣或澳門,每畝收入達1.2萬元以上,且該合作社的第二季70畝甘藍早已移栽完畢,兩個月后收入將比第一季還多。
這邊的辣椒開采之時,那邊的100畝西紅柿已開園了。鑫發合作社的西紅柿是專門從臺灣引進的新品種圣女果,畝產可達8000斤至1萬斤,也是經空運至深圳后直銷臺灣,每斤批發價達5元,畝產值超過4萬元。
“鑫發的經營理念比我們先進,市場比我們好,效益更比我們的高。”胡毅等不再賭氣,還打算與徐琴的合作社好好合作。
進村不過半年的徐琴,為何能取得統口村民的信任?
徐琴生長在雷山縣農村,10多年前就與丈夫楊和赴深圳打工,楊和在蔬菜基地學習技術,徐琴則為蔬菜批發商跑銷售,幾年下來,一個掌握了高端蔬菜種植技術,一個掌握了蔬菜銷售技巧、熟悉了市場。
“家鄉的綠色蔬菜可惜沒打開市場。”隨著貴州至沿海的高速、高鐵相繼開通,徐琴兩口子一心想回家鄉發展,他們看上了統口村的生態環境和寬闊的壩子。
今年初,鑫發合作社瞄準港澳臺市場,引進美國甘藍、臺灣圣女果、荷蘭西大蒜、紫珊瑚、苦苣等蔬菜品種,嚴格按照綠色有機蔬菜要求組織生產。
“統口的鄉親很友善。”徐琴開始有點擔心得不到村民支持,但半年來沒有一個鄉親鬧過事,到合作社務工的村民都很積極負責。
村民侯志豪還把自家的房屋無償供合作社使用,村里又爭取國家項目為合作社建起了冷藏庫。
大結局:全村人均收入超7000元
“當初兩個合作社的暗暗較勁實際上變成了一場脫貧致富擂臺賽,受益最大的還是全村鄉親。”侯治林說,今年黔思合作社的香菇和辣椒產值將達1000萬元,鑫發合作社的產值也不相上下,今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將超過7000元。
其實,這場擂臺賽給統口村民帶來的實惠還有很多。
半年來,鑫發合作社每天請侯治田等二三十個村民務工,工資支出高達40萬元。
“明年,我打算按合作社要求自己種菜,請徐經理幫我賣到臺灣去。”正在為圣女果防蟲的村民侯治元說,鑫發合作社的生菜一年可種四五季,每季每畝成本投入雖然要2000元,但產值超萬元。
“他們走的是高端市場,效益當然高,我們肯定會攜手發展。”胡毅等人也真心佩服鑫發合作社的蔬菜產業發展理念。
在鑫發合作社的冷庫,工人把西紅柿按個頭、顏色分成3個等級粗包裝,空運到深圳經檢測后,再精包裝,便直接進入港臺的超市或酒店,從冷庫裝車的生菜看不到一片枯黃的菜葉。
“我希望更多統口鄉親種植綠色有機蔬菜,鑫發幫他們找銷路。”徐琴說,深圳有3家蔬菜批發商向她訂貨,每天至少可銷3噸,但她目前的產量遠遠跟不上。
從黔思合作社食用菌基地返回的路上,幫扶該村的鎮武裝部部長楊文山告訴記者:“統口村5公里進村公路將于年底前全部硬化,確保蔬菜產業大道一路平坦。”
統口村農業的發展不僅在規模化上突破,更力求品質和多樣化的提升,在村支兩委、合作社的帶領下,該村還發展了紫甘藍、生菜等蔬菜300畝,香菇、鳳尾菇、榆黃菇等食用菌60萬棒,產品直銷深圳、拉薩等多個城市,以及香港、韓國等國家和地區。
“在村支兩委的帶動下,不僅要讓全村群眾實現脫貧,更要實現人均收入過萬元的突破,要讓農民擁有知識,把農村建設得更美好!”侯治林信心滿懷地說。
據了解,該村2012年以前全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近年來,通過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采取以村帶戶的方式發展下,2014年該村人均收入近6000元,突破了幾十年來都難以改變的經濟狀況。目前,全村小康房覆蓋超80%,十萬元以上乃至百萬元以上的農戶數不勝數。
蔬菜產業正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途徑之一,為農民增收致富增添了籌碼,村民住洋房、倉中裝滿糧、田田蔬菜園、戶戶農家樂、人人奔小康的幸福圖畫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