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6年以來,全國儲藏的普洱茶量在40萬噸左右。普洱茶具有儲藏、投資的特殊功能,但其本質還是消費品,只有消費了才能可持續發展。如果大家都把普洱茶儲藏20年后成了老茶才喝,哪是不科學、不劃算的,物以稀為貴,多了就成大眾茶品。近10年來茶界一直提倡“存新茶、喝老茶”,我看現在要提倡“存生茶、喝陳茶”,一字之差可能會掀起一場普洱茶品飲文化的革命。我個人預測幾年之后“陳普”會成為普洱茶消費市場的主流,引領普洱茶未來消費市場。“陳普”一詞也會成為下一個熱門詞。
普洱茶分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兩種類型。標準對理化指標中茶多酚的規定普洱生茶≥28.0%,普洱熟茶≤15.0%。云南大葉種曬青茶的茶多酚大多在28.0%—35.0%之間。如以普洱市思茅區為自然倉貯(稱為干倉茶)條件下,生普緊壓茶的多酚如果要下降5個百分點需6年左右時間,要讓茶多酚下降15個百分點,一般需要15年以上的時間。也可以理解為當年生產的曬青普洱茶倉貯6年以上,其茶多酚一般小于28.0%,也就是說倉貯6年以上的生普不能算生普了。行內一般把倉貯時間15年以上,茶多酚下降到20%以內的干倉普洱茶稱為普洱老茶。現在的問題是茶多酚28%—20%,倉貯時間6-15年之間,所謂“半生不熟”的這部分普洱茶既不是生普,也不是普洱老茶或熟普。這種“半生不熟”的普洱茶該有一個科學的名稱,我建議命名為“陳普”比較靠譜,存放了八年就叫八陳普、十年就叫十陳普等。這樣普洱茶就要重新分生普、陳普、老茶和熟茶幾種類型。
普洱茶的發酵過程需要四個要素來實現,濕度、水分、氧氣(空氣)、時間。普洱茶的后發酵過程分為干倉與濕倉。茶多酚在相同時間內“濕倉”下降快于“干倉”。“濕倉”、“干倉”普洱在口感、味道方面區別是很大的。“濕倉”茶在香港、廣東等地流行,因為人們喝了幾十,喝習慣它的味道,在全國其他地區接受它的就不是很廣。“陳普”、“老茶”形成的口味人們常以陳釅暖潤、滋味醇和、爽滑,湯色紅褐明亮、褐中泛紅,老茶至淡等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