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出欄量銳減是不爭事實。據無錫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統計,截至去年底,該市年出欄500頭以上規模養豬場有327家,僅占規模養殖戶數的25.6%;去年出欄生豬75萬頭,比上一年減少11萬頭。今年1—6月,無錫出欄生豬32萬頭,僅比去年同期增長1.5%。
關閉一大批規模豬場,減少生豬供應量,降低本地市場自給率,會不會影響當地市民菜籃子安全?“關了大批豬場肯定會影響保供。”無錫市農委相關負責人坦言,站在農林部門角度,為了治理環境污染,即使要關,也應關小豬場,而對規模豬場,還是考慮通過整改使其規范發展。如果把規模豬場都關了,對保障本地市場豬肉供應有一定風險。這位負責人表示,目前無錫地方儲備豬肉只有1000多噸,只能維持5天左右。
據無錫天鵬集團有限公司交易量監測顯示,目前該市場每天豬肉批發量在2000頭左右,比去年同期減少1000頭。包括豬肉、蔬菜在內,本地供應量只占不到30%,絕大部分需靠外調解決。無錫市商務局市場運行和消費促進處處長章偉說,從當地批發市場的監測數據來看,蔬菜、魚類批發量增幅明顯,說明無錫市民飲食結構發生變化,只要不出現大的自然災害,市場供應一般沒問題。
經歷過太湖水污染之痛的無錫,對環境保護有著更高的要求和期許。2008年頒布的《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將無錫市行政區域納入全面防治范圍,轄區內禁止新建、改建、擴建排放含磷、氮等污染物的企業和項目,這意味著規模養豬項目在該市亮起紅燈,不再審批。當地環保專家表示,保留下來的豬場必須進行綜合整治,使養殖規模與糞水消納能力相匹配,消除環境污染,才能真正做到生態健康養殖。
“落實生態健康養殖,必須嚴格落實分區管理制度。”無錫市環境監察局政委諸敏建議,各地從規劃入手,統籌考慮環境承載能力,合理布局畜牧養殖生產,科學劃定禁養區,對污染嚴重的養殖密集區域進行綜合整治,對不合理的畜禽養殖生產布局進行調整。禁養區內養殖場一律關停。限養區,要拿出一定的標準,限期進行整改。